点此购买报价¥12.00目录:图书,传记,军政界,综合,
品牌:徐铸成
基本信息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27 页码
·出版日:1998年
·ISBN:7108011654
·条码:9787108011657
·版次:1998年4月北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为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以平实流畅的笔触,加忆了作者八十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历程,着重于作者的记者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称:“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凑上一句,脸有是非堪自信,作为一副对联,用以自况。所以,自己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用不着推敲,更毫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之处,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当然,因年已日近钟鸣漏尽,有些琐碎的细节,是记忆不周全了。”徐铸成曾任第一、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7年被错划右派沉寂二十余年。晚年复出,游历著述,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专著及文集。
作者简介
徐铸成,我国著名的报人、新闻学家,《光明日报》的总编辑。这样说:"我走入新闻界时,正当中国新闻事业处于新旧交替之际。旧一代的报人,正努力于新闻规范化,新的一代,则致力于思想之奋进,对读者,偏于注入式的灌输,不讲宣传实效。
媒体推荐
后记
徐复仑
我的父亲徐铸成先生,去世已有六年多了。人们把他称作“报人”,他自己是非常珍重这一称呼的,他在写《报人张季鸾先生传》时就说:“我国近代新闻史上,出现了不少名记者。有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有不少办报有成就的新闻事业家,但未必都能称为报人。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对人民负责,也应对历史负责,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颠倒是非,不哗众取宠,这是我国史家传统的特色。称为报人,也该具有这样的品德和特点罢。”他的一生,只有办报这一个理想,并为这一理想而付出了毕生的努力。“报人”的称谓是他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父亲生于1907年,不到二十岁就开始做记者,到去世时从事新闻工作有六十多年。这六十多年中,他从一个负芨求学的学子历经坎坷而成为“民主报人”。而这六十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有良心、负责任的新闻工作者,都不可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把一个报人的经历放到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看待,或许有些
意义。
父亲的一生,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办《文汇报》和《大公报》,另一件是当右派。父亲的好友罗孚先生有诗云:“大文有力推时代,另册无端记姓名,”说的就是这两件事。1927年,父亲参加《大公报》,得益于张季鸾、胡政之等先生的指教,后来担任过桂林版、上海版总编辑等重要职务。1938年,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创办了《文汇报》,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文汇报》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的脉搏,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痕迹,在自己的报史上也创下了辉煌。1957年,父亲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怀着对新中国和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真诚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没有想到,《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父亲乃至我们全家的悲剧从此开始。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无情的摧残,父亲也曾彷徨迷茫,作过违心的检讨,但他做人的信念没有动摇,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没有丧失。他一直把这悲剧保持到最后,没有成为笑剧,我以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谈到这一段经历,父亲曾对我说:“比起国家和共产党受的损失,比起那些年轻人的遭遇来,我这点事实不足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亲的问题得到了改正,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了。父亲为自己立下了“三不”,即“不计较过去、不服老、不自量力”,为国家的美好前途,为振兴中华,发挥一些余热。虽然后来又发生过一些令父亲伤心的事,但他都能顾全大局,泰然处之。以后的十多年里,父亲写了四百多万字,有十几本专著或文集出版。在这些文字里,他大量地回忆了过去几十年的“旧闻”,还指出这些“旧闻”对现在的意义或经验教训;他在歌颂大好形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他无情地揭露和批判过去“左”的那一套作法,同时也透露出对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真诚拥护。他始终贯彻了“说真话”这一宗旨,不仅大力倡导说真话,而且还身体力行地说真话。
作为一个爱国者,父亲一贯坚持宣传爱国主义,吁望祖国统一;作为执政党的诤友,他一直肝胆相照,坦陈已见;作为报人,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民主建设和新闻改革。八十年代,他多次发表文章和谈话,呼吁加快新闻改革的步伐。1990年3月,他在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开门见山话民主》的文章,对新一代领导人表示支持和拥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如果他能看到最近几年的变化,大概能多一些欣慰。
……
编辑推荐
徐铸成,我国著名的报人、新闻学家,《光明日报》的总编辑。《徐铸成回忆录》有许多记人的文字,有他六十年来采访或接触过的各界名流和历史人物,这大部分发表在1978年以后海内外报刊上,有的还从未发表过。这些文学反映了他六十年的新闻生涯,也记录了这六十年的历史风云。
目录
我为何写回忆录(代序)
楔子
第一章 负箧求知(1907-1926年)
第二章 步入报界(1927-1937年)
第三章 主持笔政(1938-1948年)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贵阳为诚夫兄曾工作旧地(回《大公报》港馆任经理前,曾任黔省府机要秘书兼《贵州日报》社长),故旧很多。我们安抵贵旭后,承达诠先生设宴为洗尘压惊,并有省府及《贵州日
报》友人酬酢多日。《贵州日报》总编辑为我表兄朱虚白,要闻编辑金慎夫为诚夫兄介弟,相知有素,畅谈竟日。约留筑五日,即雇定一卡车北行。
长儿白仑,时在贵阳国立临时中学读书。以该校管理马虎,伙食极坏而不注意清洗,白仑染上痢疾,久治不愈。嘉稑恐其孤身在外,不易调摄,乃令其退学,一起带往重庆。
《贵州日报》经理赵先生广交游,我托其代购贵州当时最有名之“华茅”(茅台)两瓶,以便沿途独酌解忧。
五日后安抵重庆,渝馆已为桂馆职员租借三江村(李子坝报社对面)为宿舍,竹墙土坯,沿嘉陵江构筑约七层,且门面甚堂皇,可见山城工匠工艺之精巧。
为了安置桂馆职工,胡先生(斯时,政之先生已继季鸾先生后,任国民参政员,移居重庆,住金城银行建造之红岩新村)特在渝馆创刊《大公晚报》,由我主编。我未到前,由谷冰兄代理。先期到渝之郭根任要闻编辑。某日,忽以主标题未按谷冰意制作,立以“不服从上级命令”之罪,宣布开除。以后不久,原桂馆广告主任戚家祥及戚家柱等均因撤退时“利用职务,私做生意”之罪名,连同渝馆广告主任李孝元一并开革(二戚及李均为诚夫兄亲戚)。可见有“杀鸡儆猴”之意。
差不多同时,政之先生特约诚夫和我至红岩新村谈话。大意谓,渝桂两馆,好比同根连枝。现桂馆已以兵灾而停业,等于二房子弟来依靠长房。你们要善于“以小事大”。他们两位是
很有心机的,“譬如谷冰有事来见我,我虽满腹心事,必整容含笑接谈,以免引起多心。此意,望你们两位,好好体会。”
很明显,他是要我们了解寄人篱下,处处以忍让为先。
我除埋头主编晚报外,帮助日报每周写一到两篇社评。此外,百事不问,业余也很少进城,即邓友德(时任重庆新闻检查处副处长)、陈训悆(时任《中央日报》总编辑)等熟朋友也很少来往。谷冰与中央社社长萧同兹很有交情,常请中央社高级职员来李子坝吃饭,我和诚夫兄敬陪末座而已。
九月十一日 星期日
接宝礼兄及郭根函。知报已升至二万八千,甚慰。午后,访侯外庐兄,谈甚久。又访李任公,未遇。与其秘书李乙尊兄(即程砚秋之高足李世济之父)畅谈。今天骤冷,俨然深秋光景矣。
九月十二日 星期一
乘电车至宣武门,旋步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