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7.30目录:图书,传记,社会百相,青年、学生,
品牌:许靖华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7108018853
·条码:97871080188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许靖华的自传,趣味横生,精彩动人。自传在文阔的历史北景下展开,其家族发展的兴衰悲欢,个人经历的曲折艰难,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中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作者在自省之中,更有着对历史、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深刻反思。正如作者所言:“对于生命中的正反或美丑两方面我都同样披露,不作过多的隐讳。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
在作者富于传奇色彩的曲折故事背后,隐含着作者撰写本书的动机:“为了要刻画人际之间的复杂,好帮助做家长的人,了解他们早熟孩子的人格特质;帮助做妻子的人,了解她们丈夫的草率过失;也帮助做孩子的人,原谅他们道德上有欠完美的父母亲。”
相信作者非同寻常的阅历与担率的心迹表露会使每一位读者获益匪浅。
作者简介
许靖华,1929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1953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地质学博士学位。1978年任国际沉积学协会会长,198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荣誉教授。1984年荣获伦敦地质学会授予的乌拉斯坦勋章,2001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彭罗斯地质奖。
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风云》(德文版)《古海荒漠》(英文版,有汉译本)、《大灭绝》(英文版,有汉译本)等。
媒体推荐
中文版序言
我初到苏黎世时,心中充满了热情与理想。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在大学校长的帮助下,我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19弼年我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退休之后,开始写这部自传。我所经历的人主的前两个阶段是:在中国和美国期间的探索与独处,在瑞士的多产岁月。而当我步入自己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之初,也曾有过失落与毁灭。我在当时为本书台湾版所写的序言中,曾表明要写一个三部曲:
《孤独与追寻》
《成功与虚无》
《解放与涅槃》
我之所以选择“虚无”作为三部曲的第二部分的题目,是因为我感到一种空虚。我在写三部曲的第一部分时,就处于此种心态。我当时心中充溢着母亲中国的传统人生观的教诲:所有探索与独立最终都将归于乌有与虚无。我感到事业的成功没有意义,我希望摆脱这一切,在道家的“无为”中或佛教的“涅槃”中寻找归宿。
但是最近7年的人生感悟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又重新获得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对人生的热爱。我再也不是退休时那个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老头子了。与此相反,我看到了自己在中年时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中的许多积极方面。我在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帮助我解决目前水资源和能源危机问题的基础,同时我还将4个孩子抚养成人,使他们成了有用的世界公民。重新思考之后,我将三部曲中后两部分的题目改为:
《家庭与事业》
《成绩与奖励》
在此书中文简体字版出版之际,我衷心地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有关工作人员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使我的这部传记得以顺利出版,而且在此前,三联书店曾出版过我的多本科普读物。我还非常感谢就读于南京大学的王晓娜女士,由于她的努力,《孤独与追寻》可以在中国大陆与读者见面了。
今年73岁的我又重新找回服务于人类的热情。我不必“回首怒目”,恰恰相反,我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我时常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绝望,想起1948年12月的一个夜晚我欲将跳向迎面开来的车辆时的情景。那时的我由于对人类的仇视竟然会对恐怖主义者报以同情。当时一位善良的陌生人偶然看见了我,他把我领到一间咖啡屋,使我感到人间自有真情在,他把我从绝望中解救出来。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自杀。我的人生充实,令我感到满足,并将在死神造访之际坦然领取自己的“奖赏’。我愿意将此书献给所有在人生中不甚幸运的、有才气的、绝望中的年轻人。我相信“时来运转”。地平线上的乌云那端有银光闪耀的希望。不要绝望,年轻,人生自有至福。
许靖华
2003年2月写于瑞士
2003年4月改于北京
目录
中文版序言
作者序 追寻 许靖华
译者序 无心插柳柳成荫 唐清蓉
第一部 中国(1929-1948)
第一章 烹爱妾、杀童仆,以饷军人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父亲虽然不是佛教徒也不迷信,但是他仍然雇了49位和尚来为祖母做头七。对于6岁大的我来说,看着那些剃光头的怪人围着供物桌而站,实在是件新奇的趣事。我看着他们敲打木鱼,口里按着滑稽的节奏重复念着我听不懂的词句。
就这样连续7个星期,人们断断续续来到灵堂前对祖母的棺木磕头。我们一家人(父亲除外,因为他必须回淮阴工作)再加上几位女性远房亲戚必须一一对磕头的客人回敬礼。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那简直就像在做体操一样,而对于那些哭得稀里哗啦的亲戚们,则活像是在演舞台剧。于是,同样的活动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地重复进行着。
这7个星期中的每一个周末家里都摆斋席,提供数以百计的客人享用。终于第7个周末来临了,斋席尤其盛大。父亲人在淮阴,有急事无法赶回家来。于是年仅6岁大的我代替父亲扮演主人,喝着白酒一桌一桌地向客人们干杯敬酒。
出殡更是大事一件。我身为家中惟一的子嗣,得以坐在灵车的主位上。其他亲戚朋友则披着白麻衣跟在灵车后面走,他们使尽全力地放肆哭吼,旁边还有奇怪的管乐声做伴奏。我们的送葬队伍就这样声势浩大地穿过大街小巷,走过东关街,然后来到天宁寺。大家聚集在寺庙的餐厅中,享用另一场斋席。在我还没来得及一一敬酒之前,车夫就把我带回家去了。大概是坐在灵车上面受了风寒,我的双颊发红,母亲断定我是得了麻疹。于是我只好失望地回家去,心里噢恼不能跟着送葬队伍一起到下葬地点仪征。后来我发了高烧,夜里大做恶梦,母亲彻夜守在我的床边,寸步不离。我一度醒来的时候,发现父亲回来了。天亮之后,父亲和母亲便领着送葬队伍继续前往仪征,留下一名女仆在我身旁照顾。就这样,我错过了幼小心灵中全世界最盛大的一场戏了。
孤独寂寞的“小王爷”
几年前,我的瑞士朋友们去看了贝托鲁奇(Bertolucci)所拍摄的电影《末代皇帝》之后,都来问我这电影的情节是否属实。我承认那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银幕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世界中,身边环绕着众宫女及太监,要什么有什么,然而他心底却渴望自由,盼望能加入围墙之外的疯狂人群。这是贝托鲁奇所描述的溥仪,但是我却不敢肯定电影中的主角究竟是末代皇帝溥仪,还是贝托鲁奇自己的写照。这是因为导演所呈现的是:如果他是溥仪的话会有什么感觉,而不是溥仪真正的感受。如果你问我的话,我会说:要不是日本人拿满洲国的皇位来诱惑溥仪的话,他根本不会想离开他那小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