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4.80目录:图书,历史与地理,历史,史学理论,历史研究,
品牌:沈玉成等著
基本信息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ISBN:7805193800
·条码:9787805193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通过论争也取得越来越明确的共识。那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越是对外开放便越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能够加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养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对于重要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些重要古籍事实上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们不但传承悠久,而且从古至今都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站在自己的伟大时代,完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原则,进一步认清这些古籍的本来面目,并更为科学地评估它们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文献研究丛书》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都受过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广的认识,并在各自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提高了关于中国古文献学的造诣;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也对各种外来的学说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或吸收。因此具有在学术上反映时代特色并继往开来的潜力。但由于本丛书是属于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研究项目,因此各书的内容仍以对古文献的考证为主而兼及其它论述。各书的研究形式并不一致,除多数为专书研究外,也有专题研究与论文集。但在学术质量方面则有统一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观点上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广泛掌握实际材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由于各书都以考证为主,因此所有作者不管在研究中吸取什么新的方法,都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朴学”的谨严作风,以实学为前提,对所有结论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力戒浮官臆说。绝不故弄玄虚。
本书的重点在于下编。上编四章只是对《春秋左传》学中几方面必须说明的问题作介绍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妨视之为下编的准备。
本书的原始材料主要利用《四库全书》和清朝人编的三部“经解”,当然,大多也只能泛读而已。至于近人的研究成果则比较分散,只能就力所能及作搜集和阅读。
媒体推荐
总序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教委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通过论争也取得越来越明确的共识。那就是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越是对外开放便越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能够加深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养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对于重要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这些重要古籍事实上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们不但传承悠久,而且从古至今都有深刻的社会影响。因此,我们站在自己的伟大时代,完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原则,进一步认清这些古籍的本来面目,并更为科学地评估它们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古文献研究丛书》的作者,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中青年学者。这些学者都受过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广的认识,并在各自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提高了关于中国古文献学的造诣;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也对各种外来的学说和研究方法有所了解或吸收。因此具有在学术上反映时代特色并继往开来的潜力。但由于本丛书是属于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研究项目,因此各书的内容仍以对古文献的考证为主而兼及其它论述。各书的研究形式并不一致,除多数为专书研究外,也有专题研究与论文集。但在学术质量方面则有统一的要求,即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术观点上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广泛掌握实际材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供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由于各书都以考证为主,因此所有作者不管在研究中吸取什么新的方法,都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朴学”的谨严作风,以实学为前提,对所有结论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
理;力戒浮官臆说。绝不故弄玄虚。至于这些要求在实践中究竟做得怎样,则敬析学术界人士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由于组稿有先后,交稿有迟速,所以本丛书采取分批出版的方式。现在,学术书刊出版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江苏古籍出版社却本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实事的原則。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优先安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保证出版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对江苏古籍出版社所作的一切努力,本丛书编委会谨表谢意。
《古文献研究丛书》编委会
一九九一年六月
目录
上编 概说
第一章经和经学
第一节经和传
第二节今古文经学
第二章《春秋》
第一节《春秋》释名及其性质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在儒家的经典中,不论是内容还是文字,《春秋》都谈不上有什么深文奥义,然而所产生的影响却十分深远,要而言之,可以分两方面说:
第一,所谓《春秋》大义,一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视为“经世之大法”,即永恒的政治原则和伦理纲领。并不存在于《春秋》本身的“大义”,通过历代经师、学者无中生有的发挥,诸如大一统、君臣之道、夷夏之别、上下尊卑的不可逾越以至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相处的道德规范,等等,举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理沦,无不一一具体地体现在《春秋》之中。后世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动辄就引用“《春秋》大义”作为理论根据。不论是虔诚还是伪善,种种假托于《春秋》的政治伦理原则毕竟统治了中国达二千年之久。这一渗透在中国人灵魂和血液中的传统不仅只存在于社会的上层、比如直到晚清,康有为想搞政治改革,必须要用“《春秋》大义”制造舆论;在下层群众里,这种影响也不能低估,一个最形象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关羽爱读《春秋》,因为他是忠义的化身,和“《春秋》大义”有着自然的契合。至于关羽读《春秋》即《左传》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醉心于其中的战争叙述,反倒很少有人注意。
第二,和“大义”相联系,或者说作为“大义”载体的“书例”,也为历来的知识阶层宗奉为至高无上的典范。书例是圣人孔子表示褒贬、爱憎的文字形式。而孔子又由于他思想上博大周深,不屑于或者不便于对春秋史事作明显浅露的表扬、贬斥,同时也由于《春秋》体例的限制而不能用“君子日”、“太史公曰”一类的形式来作议论,所以就形成了《春秋》“微而婉”、“文约而事丰”这一独有的写作特色,即寓褒贬于一字之间。褒贬出自圣人,就成了不可动摇的铁案,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春秋》中存在着的某些褒贬和书例被无限夸张,那是出于后世的统治需要,不过为史官或者孔子始料所未及的是,从此在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技巧,在文章中通过叙述或不叙述的选择,乃至用词、语气的微妙差别,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爱憎,这就是人们评论古代文、史所常用的一个术语:“《春秋》笔法”。东晋人褚裒,口头上很少评论人物,内心的好恶却毫不含糊,人称“皮里《春秋》”,后来晋简文皇后名阿春,由于避讳改“春”为“阳”,“皮里阳秋”也从此成为一句成语。
第三章《公羊传》和《毂梁传》
据《汉书。艺文志》中“春秋家”所列,西汉时代的(春秋)传有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