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0.00目录:图书,国学,诗词散文,词,宋词,
品牌:朱德才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280 页码
·出版日:1988年
·ISBN:7020015131
·条码:9787020015139
·版次:1998年12月北京第3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综观辛弃疾一生,可分四个时期:一、青少年时期,止于二十三岁南渡前,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据辛弃疾日后自称,其祖父辛赞虽仕于金而“非其志”,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 之愤”。因此,稼轩曾受命“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1〕,以期报国。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稼轩聚众二千,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并力劝耿京归宋节制,以图大业。次年,他奉表南渡,不料张安国杀耿降金。他在返北途中得此消息,立即率五十余骑奇袭金营,生擒叛将献俘行在。为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二、青壮年时期,二十三岁到四十二岁,即绍兴三十二年到孝宗淳熙八年(1162—1181年),是稼轩一生中的游宦时期。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隆兴和议”久,他先后上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一系列奏疏,审时度势,力陈复国方略。可惜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他的意见并 未被执政者采纳。三、中晚年时期,四十三岁到六十三岁,即淳熙九年到宁宗嘉泰二年(1182—1202年)。这一时期除五十三岁至五十五一度出仕闽中外,两遭弹劾,有十八个春秋在江西家中度过,是稼轩一生中的被迫归隐时期。 四、晚年时期,六十四岁到六十八岁卒,即嘉泰三年到开禧三年(1203—1207年),以起帅浙东到知镇江府,最后罢居铅
山、赍志以殁,共四年。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任期间积极抗战,志在恢复中原,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其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媒体推荐
前言
一
“靖康之乱”(1127年),宋王朝仓皇南渡。自此,南宋、北金既不断开战,又时时议和。辛弃疾诞生的次年(1141年),“绍兴和议”成;当他二十五岁时,“隆兴和议”成;而在他卒后一年(1208年),“开禧和议”成。与此相联系,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种力量,也就屡呈升降起伏、互为消长之势。——辛弃疾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漩涡中。
综观辛弃疾一生,可分四个时期:
一、青少年时期,止于二十三岁南渡前,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据辛弃疾日后自称,其祖父辛赞虽仕于金而“非其志”,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稼轩曾受命“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1〕,以期报国。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稼轩聚众二千,树起抗金旗帜。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并力劝耿京归宋节制,以图大业。次年,他奉表南渡,不料张安国杀耿降金。他在返北途中得此消息,立即率五十余骑奇袭金营,生擒叛将献俘行在。为此,“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2〕。随后,改官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二十三岁到四十二岁,即绍兴三十二年到孝宗淳熙八年(1162-1181年),是稼轩一生中的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隆兴和议”不久,他先后上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一系列奏疏,审时度势,力陈复国方略。可惜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他的意见并未被执政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而知州,由提点刑狱而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出知滁洲仅半载,当时“荒陋之气,一洗而空”(3)。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4)。江西隆兴府举办荒政,严明果断,雷厉风行,榜于市者八字:“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更分米济助邻境信州,曰:“均匀为赤子,皆为民也。”虽然他在江西任上“平定”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军一事,不无疵咎,但事后他也曾上书朝廷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由此可见,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的官,一个忧国忧民的官。
……
编辑推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联营"。辛弃疾一生之中半生抗金卫国,半生归隐闲赋,他善诗文,但以词闻名于世。其《稼轩长短句》共计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雄冠两宋,堪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本词选精选了百余首辛词加以详细注释,信手翻来,词香扑鼻。
目录
前言
编年部分
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念奴娇(我来吊古)
满江红(直节堂堂)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1]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4]。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5]。
[1] 词作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间,时稼轩在江西任上。按:淳熙二年春末夏初,出于叶衡推荐,稼轩由建康再调京师临安,任仓部郎官,并于是年七月出为江西提点刑狱使,节制诸军。未几,因平“茶寇”有功,加秘阁修撰。造口:即皂口,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皂口有皂口溪,溪水流入赣江。时稼轩驻节赣州,常经皂口,据萝大经《鹤林玉露》:“南渡之初(指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返,幼安自此起兴。”此说与史载隆祐的逃亡路线不尽相符,而金兵在追击隆祜的过程中,大肆骚扰赣西一带,却是事实。文学创作自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2] “郁孤”二句:言滚滚清江水,饱含当年流亡者的血泪。郁弧台:在今赣州西北,因其郁然孤峙而得名。《赣州府志》载,唐李勉为赣州刺史时,曾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忠于朝廷,因改名为“望阙台”。清江:江西袁江与赣江合流处,旧称清江,这里指赣江。赣江由南而北经赣州市,过郁孤台下,至皂口(造口),流入鄱阳湖。行人,指当年金人骚扰下奔走流亡的人。
[3] “西北”两句:遥望西北故都,无奈群山遮目。此即用李勉望阙之意。长安:借指北宋故都汴京。可怜,可惜。
[4] “青山”两句:羡江流勇决,不受群山遮拦,叹人不如水,难以北去。或谓以江水奔逝喻国势陵夷,难以收拾。
[5] “江晚”两句:正愁江晚,又闻深山鹧鸪声声,愁上添愁。愁余:使我愁苦。闻鹧鸪:传说鹧鸪飞必向南,而不北往,且鸣声凄切,易触动羁旅之愁。北宋张咏《闻鹧鸪》诗:“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对在前村。”
梁启超《艺衡馆词选》评日,“《菩萨蛮》如此大声鞺鞳(指若金鼓之声),未曾有也。”意谓以小令而作激越悲壮之音,空前未有。周济《宋四家词选》则云此词“借水怨山”,意谓纯用比兴,寓勃郁豪壮于山水之中。梁、周两家之说颇为精当。此词起两句写水,由水而泪,从而翻出四十年前一段国耻民辱的伤心史实。次二句写山,暗用唐李勉“望阙”情意,拳拳之心,深深自见。下片山水合写。前两句羡江流勇决,奔腾而东,而叹水去人不去;似扬还抑。后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