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IPTV,由它卷入的设备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大腕级的巨头,例如微软、思科、IBM、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盛大、央视等,个个都非等闲之辈。巨头们的眼光自然不会出错,IPTV毫无疑问是未来宽带产业中顶顶重要的业务。但是,中小企业现在就跟着巨头们一起来玩这场游戏,将很难得到想要的回报。在经营政策、商业模式和技术保障均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试水IPTV会带来很大的风险。要知道,巨头们手里握着大把大把的钞票,具备抗击较大风险的能力,而中小企业可能就没有那么幸运。
技术保障差距较大
从一些媒体描述的场景来看,IPTV确实很有诱惑力,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提供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当然IPTV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具备高清楚的画面。通常DVD的视频流传输带宽为3Mbps,即便IPTV采取更加高效率的视频压缩技术,也至少要求传输带宽在786Kbps以上,才能达到优于普通模拟电视的画面效果。
正因为受到IPTV的鼓励,一些运营商开始为ADSL用户提供速率512Kbps至1Mbps的升级。尽管1Mbps已经能满足IPTV的最低速率要求,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传输视频的画面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是运营商提供的1Mbps速率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在实际应用中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事实上,大规模上马IPTV对运营商的宽带网络提出严重的考验,网络必须确保每个用户到IPTV服务器之间的链接带宽都能达到786Kbps,这也对原先并不保证服务质量的IP网络来说,增加了许多新的命题。从实现形式来看,IPTV提供了三种视频发送方式:现场直播、定时广播和互动点播。前两种方式均采用了组播(Multicast)技术,可以大幅度减轻网络的负担,实现起来相对简单。但是要想真正发挥IPTV互动的特点,还必须为用户提供点播方式,其技术保障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商业模式并不成熟
从国内数字电视的发展情况来看,前景并不乐观。广电部门在几个城市强行将电视信号整体从模拟体制转变为数字体制,实现了数字电视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但是这种行政干预市场经济的做法并不值得IPTV学习。在全国大部门城市,数字电视推广较为缓慢,主要三个原因:1必须添置的机顶盒还比较昂贵,消费者不愿意购置;2数字电视的月租费高于模拟电视;3数字电视的节目内容与模拟电视大同小异。
从本质上讲,数字电视只是IPTV一种具体形式,数字电视所面临的困难也将是IPTV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数字电视在中国遭遇"寒流",正说明IPTV的商业模式也很幼稚。如何吸引更多的合作者参与到IPTV产业链的构建之中来,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IPTV建设初期,需要采用免月租费或者减少月租费的方式来吸纳用户积聚人气,但是IPTV不可能无限期免费下去,必然要面临如何收费,如何分配收入,如何滚动式发展等系列问题。
在IPTV产业链中,设备商是最着急,也是最先获利的一环,当前IPTV虚火旺盛与它们的炒作密切相关。相比而言,运营商则更加慎重,与其说运营商欲从IPTV中"掘金",倒不如说其欲推广宽带网络。中国电信前董事长周德强就一再强调,IPTV发展不宜过急。因此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虽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许多IPTV的试验点,但是都只处于试运行的阶段,并没有从中盈利。
换个角度来看,试图改变人们对模拟电视的使用习惯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假如IPTV不能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更好的互动方式,消费者决不会轻易放弃模拟电视。从模拟电视向IPTV转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
三网融合遥遥无期
根据我国现行行政治理体系,广播和电视由国家广电总局监管,而互联网和电信网则由信息产业部负责,因此要想实施"三网融合"就必须要求两个部门进行协商解决。技术的发展,使得两个部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线电视网可以用来承载IP电话等电信业务,而互联网也可以传递数字化的广播电视信息。然而行政性的划分使得网络融合和业务渗透非常困难。早在1999年,国家就发布了75号文件,禁止上述两大行业相互渗透,这使得业界对于"三网融合"的说法,始终停留在"纸面"阶段,始终得不到具体落实。
这两天,业界又开始风传广电总局已经发放了两张IPTV牌照,而一直在积极申请的电信运营商均未获得牌照。由于IPTV是广电系统数字电视的有力竞争者,因此行政部门利用"稀缺的牌照资源"将运营商挡在门外,也是一件顺理承当的事情。
问题在于,光靠广电系统的力量,绝对不能将IPTV的市场做大做强。因此不解决政策上的症结,任凭IPTV的火焰烧的多么旺盛,烧的都只是虚火,唬唬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