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外仍有差距
我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较低,直接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对482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72所、二级医院189所、其它类医院21所)信息管理系统(HIS)情况进行了调查,累计投入100万元以上医院占参与调查医院的64.89%,累计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医院站14.00%。医院的信息化累计投入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500万以下,占71.19%,累计信息化投入在500万以上的医院有127家,占28.81%。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7.9%的医院年均信息化投入不足医院毛收入的0.5%,有26.1%的医院不足1%。说明医院的信息化投入相对发达国家医院信息化投入还比较少。
美国HIMSS协会2006年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医院信息化投入很大,我国医院与美国医院在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我国医院IT人员编制比例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长期困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从医院编制体制(即医院等级、床位数或工作站点数)等方面加以合理编配,使医院信息化能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的我国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员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调查样本表明,医院信息部门平均员工数为8.68人。我国77%的医院IT人员编制在10人以下。三级医院信息部门的全职职工规模主要集中在3-20人区间,而三级以下医院则主要集中在1-10人之间。三级医院3-20规模的医院已经占到三级医院的82.22%,6-10人规模的三级医院占所有三级参与医院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而在三级以下医院,1-10人规模的占三级以下医院总数的90.34%,3-5人的规模占主体,占所有三级以下参与医院的42.51%。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信息人员占总人员比重有1578家在0.5%以下,占医院总数的41.9%,有1237家在0.5%-1%,占医院总数的32.9%,说明信息化人员在医院的相对数量比较少,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
美国HIMSS协会2006年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中IT部门全时员工数据。美国80%的医院IT人员编制在10人以上。其中,1%的医院没有信息人员,8%的医院少于5人,10%的医院5-9人,32%的医院10-24人,17%的医院25-50人,9%的医院51-75人,4%的医院76-100人,18%的医院多余100人。我国到目前没有一所医院的全职信息化人员超过50人,而美国超过50个信息化人员的医院超过31%,并且,国内的大型医院床位数、门诊量、收容量远大于美国医院,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与发达国家医疗行业相比,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技术采用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高速以太网(=100M)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条码技术。各级各类医院(不同的级别、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不同的累积信息化投入金额)对这三项技术的采用率均居前三位,说明各级各类医院对这三项主流技术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CHIMA样本调查结果显示,采用率第一位的是高速以太网(=100M)技术,比例到达73.77%,360家;第二位是数据安全技术,比例达32.38%,158家;第三位是条码技术,比例达28.48%,139家。我国医院在用的技术中,超过50%的医院采用高速网络技术。2006年美国HIMSS统计结果显示,美国医院较流行、较成熟的IT技术,主要是高速网络(93%)、无线(84%)、移动(77%)、Internet(84%)、Extranet(68%)、集成引擎(75%)、条码技术(65%)等。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普及程度与美国有较大差距。我国医院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美国早已采用,如高速以太网技术;美国医院普遍采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医院还处在探索阶段,如无线网,美国是84%,我国是16%。
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目前,很多医院领导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目标及实施策略仍存在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和把握不住的情况,认为“HIS投入很大,经济效益不够明显”、“HIS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建设HIS要一步到位,国际领先”、“国内开发的HIS产品是初级的,国外知名公司HIS产品是先进的”、“HIS系统是收费系统,能完成医疗保险机构的病人费用申报即可”。诸如此类的认识都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上马就能达到国际水平,更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急功冒进和无所作为的想法与做法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科学的。要坚决反对不顾国情和院情,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不正确决策和做法,要坚决纠正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理解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准确,要坚决杜绝医院领导者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不懂装懂,急功近利。
无论是医院的上级管理部门、医院的决策者或具体操作者,都要做到观念更新、思路正确和认识到位,只有这样医院信息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健康发展。此外,不少医院虽然建成了医院信息系统,但系统的应用范围普遍有限,基本还是局限在门诊和住院收费等应用,甚至就是用计算机取代算盘和计算器。有些医院虽然也实施了门诊或临床医生站,但医生仅是用来开处方或医嘱,但用不到象检验结果、检查报告和医学影像等诊疗信息,系统远未得到充分利用。真正对医院决策有重大意义的综合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对临床有意义的PACS(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LIS(医学检验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只有2%的医院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只有15%的医院使用,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2%的医院使用,门诊、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制剂管理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
医院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各个医院都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普遍不高。虽然医院信息系统也有像综合查询和医务统计等对信息利用的软件模块,但都是一些浅层次的利用,还不能做到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分析和利用,从而对决策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还鲜有医院能应用数据仓库等智能技术。因此必须加大信息化的应用深度,让信息化能为医院的管理和临床决策服务。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只有6%的医院使用,医院资源计划系统只有2%的医院使用,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分系统只有51%的医院使用。
完善法规 优化集成
针对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大方面着手推动前进。
首要的是建立和完善医院信息化标准和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并完善医院信息化标准和健全医院信息化的法规体系两个方面。我国医院信息化在标准建设方面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如疾病和手术诊断等已普遍采用IDC-9或ICD-10国际标准,但医院卫生信息标准整体滞后于应用是不争的事实。医院内部病人ID、各种诊疗和药品等代码均为自定义,病人在各个医院之间的就诊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
由于没有标准化接口以及诊疗和价格代码,医院为了实现与医保中心的信息交换,只好编制专门的接口软件,一个收费项目往往要对应不同医保中心、不同医保类别的多个收费项目。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既增加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阻碍了信息共享与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的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性法律法规也是重要问题。对涉及到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过程中和医疗护理执行过程中的法律和法规问题,必须加以法律的认可和规范,并形成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同时,要加快研究卫生信息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信息法律体系,以期与医院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相适应。
其次,实现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是医院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突破所在。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软件系统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一个软件开发商包揽一个医院的所有信息子系统变得越来越困难。
目前和将来的情况是一个医院信息化的项目由多个软件厂商共同完成,这就要求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解决医院信息系统内各子系统的集成、医院信息系统与外部系统的集成,如和公共卫生信息、上级主管部门数据上报支持、医疗保险系统和社区医疗系统等。重点要解决医院信息系统的系统异构集成、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传输标准等关键性技术问题,在医院内部使用其功能模块涵盖门诊及其相关辅助科室、病房、放射影像中心等多个部门,全方位覆盖医院所有业务流程,使医院信息系统规模化和集成化。最后,还要针对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做优化信息管理和提供决策支持。医院信息化不是医院手工流程的信息化重现,而是要进行流程重构,要根据科学的理论和多年实践与应用,使医院信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医院的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带动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
同时,要根据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建立科学的统计和分析架构,准确划定数据流的流向,完成高质量的信息产出,为辅助决策提供支持。要做好决策支持,医院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医院的信息系统和医院的信息管理人员要能提供足够准确的数据统计报表和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要能真正提供决策者所需的翔实数据和可用报告。二是决策者必须要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将传统的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会用、善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报表和分析报告,从而为医院的宏观和微观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解放军总医院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6年,解放军总医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开发了HIS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在医疗数据的统计、住、出院病人的统计等较为简单的统计管理工作和药品物资及财务上的应用,系统搭建在HP3700系列的小型机上,只有40多台终端;1992年,随着PC机的普及,系统大部分移植到PC平台上,收费纳入了系统,应用也逐步向一线用户推进,但仍然以管理为中心;1995年,与中国HP公司合作开发了面向业务层面的一体化HIS系统,系统贯彻将信息的采集点尽可能地推进到业务发生地并实现实时采集的理念,提供了对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支持,应用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了“以病人为中心”,这是一个完全集中化的系统。从2002年开始,以覆盖医疗业务全过程为目标,开始陆续引进麻醉监护信息系统、PACS、超声信息系统、病理信息系统、护士移动床旁PDA系统、消化内镜信息系统、心电图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均以原有的医院信息系统为主体进行集成,形成了多厂商环境下、集成化的、比较完整的临床信息系统。2006年,该院开始进行以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区域医疗数据共享课题研究,以实现病人信息在多家医疗机构之间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