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日前在《经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迹象,部分行业和地区出现了回暖。根据对用电、运输等重点行业生产情况的测算,今年1月份,扣除节假日因素,工业增速稳中略升。
这表明,我国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的思路正确,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初显成效。而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却也是科学发展之“机”。大范围的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增大,振兴规划的顺利施行还需技术改革和升级予以支持。因此,李毅中部长还强调,要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定期发布知识产权预警,促进技术创新、标准与知识产权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
政策措施在工业领域成效初显
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娄勤俭对去年的工业情况做了一个概述。2008年,工业发展面临多年未有的严峻形势:我国经受了雨雪冰冻、地震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方面严峻考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其中,工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08年6月份的16%逐月回落到11月份的5.4%;12月份略有回升,达5.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增速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扭转工业经济下滑。从今年伊始,我国基础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开始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
李毅中表示,从全国来看,钢铁生产约90%的产能得到恢复;水泥、化工行业停产企业逐渐开工;汽车调整和振兴规划作用显现,汽车生产有所回升,销售基本平稳,小排量汽车市场反应积极。数据显示,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42.6万辆,比去年12月份增销6.8万辆,环比增长18.3%;元旦、春节期间,轻工、纺织等商品也是产销两旺。
工业经济运行在经济“寒冬”中显现出回暖迹象,是随着各个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应的发挥而来,2009年或迎来新的转折点。
产业振兴“催生”自主创新
在当前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不少企业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加快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步伐,是企业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无疑抓住了要害。
据了解,国务院把加强技术改造作为应对当前危机的重大战略措施,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已明确每年安排工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150亿元,主要用贷款贴息的办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原因在于,企业是技术改造的主体,政府将进行贴息补贴企业技术改造使用的银行资金,投资拉动效果是20—30倍,150亿元的投入将拉动3000至4000亿的企业和社会投资,而且技术改造拉动的主要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材料、设备和产品。
工信部也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实施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技术改造各项落到实处。李毅中说,“2009年将认定一批国家重大装备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重点实验室,建立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产业联盟、专利池等创新形式。扩大和深化对外技术合作,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
以技改促振兴规划升级
工信部提出2009年工业增加值要实现12%左右的增速,发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全年GDP增长8%左右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促进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保增长、扩内需还将是工信部的重要工作,而保增长、扩内需的重点是工业,难点也是工业。所以,增强企业家的信心,激发企业活力,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是法宝之一。
在此基础上,以技术改造来促进振兴规划升级:安排专项资金对技术改造进行贴息支持,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扩大生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突出抓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力求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等。由此,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张颖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