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力度空前,这充分体现政府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决心。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净化网络环境至关重要。如何真正给中国约3亿网民创造一片网络净土?如何才能不再让低俗之风卷土重来?打击网络低俗之风应如何形成长效机制?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剑秋教授。
记者:请问互联网低俗之风对社会的危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评价近期七部委联合开展的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曾剑秋:互联网低俗之风最大的危害,就是对社会大众身心健康成长的毒害,尤其是在成长关键阶段的广大青少年。此外低俗之风除了色情内容外也包含诈骗、诽谤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也滋生了犯罪行为,这对社会稳定发展不利。
目前我国的通信技术正从2G时代向3G时代过渡,这时候更应该加大互联网的打击力度。因为3G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网速将成倍提高,各种低俗图像、视频的传播渠道更广也更方便,如果不在目前将低俗之风遏制住,移动互联网的低俗之风将泛滥。
互联网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及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但网上淫秽色情活动和低俗内容却让互联网成为“重灾区”,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不满。我个人认为近期展开的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为是必要的、迫切的,大规模的打击行为表明了七部委重拳出击的决心,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记者:近年来政府部门也多次展开过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活动,为何互联网低俗之风屡禁不止?在打击上存在哪些难点问题?
曾剑秋:政府近年来也展开过多次的整治互联网行动,但却存在“死灰复燃”的现象,这也是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难点所在。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利益驱动。由于有利可图,网站为了刺激点击率就不择手段利用低俗内容来吸引用户的眼球。正如在传统环境下面临的困难一样,我们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网络环境下的这条利益链。一些违法违规网站利用各种手段,例如变换网址、改头换面甚至暂时关闭等方式逃避整改,等风头一过就又恢复原样。这主要原因之一是互联网内容存量巨大,变动频繁,无法对每一个角落进行穷尽的检查。
第二,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监管存在不到位的现象,监管力度不够也给别有用心之人可趁之机。目前我国的整体产业发展还处于转型期,互联网企业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这方面有空子可钻,而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也没能及时跟进,例如目前对P2P网络和各类无线网络传播的低俗内容难以有效地监管,对音、视频等非结构化内容的智能识别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记者: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如何形成长效机制?
曾剑秋:整治网络低俗之风,任重而道远,必须打一场“持久战”,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共同配合,从各方面齐抓共管斩断其利益链,消除其滋生的土壤。我个人对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立法要跟进,这是最重要的环节。通过立法对打击互联网低俗之风提供法律依据,其实对于网站而言,在技术上抵制过于暴力、色情的不良信息,难度并不大,但是相关监管的缺位给网站们提供了发展空间,我建议应该尽快出台《电信法》,对互联网的内容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使相关责任能真正落实到人。
第二,合力打击。由于其利益链盘根错节,在打击过程中必须利用综合手段,结合法律、技术、市场和社区(学校)等领域的力量,在全社会掀起打击之风,从而阻止这一利益链的滋生蔓延。
第三,在全社会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作为网站,在赚取商业利益之外,必须要考虑到社会责任,这是增强自律的一个关键。同时,网民自律意识的提升,也有助于其自觉参加到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行动中来。(文/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