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很多人首先想到这里是国内电子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计算机等产业的翘楚,却不知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能源环保产业已经跃升为园区第二大产业,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中关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昌平园,一个国家级能源科技产业基地正在悄然崛起。
逆势而上
初夏时节,绿树掩映下的北京华业阳光(原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区显得格外忙碌,前来运货的车辆络绎不绝。
华业阳光公司总裁吴振一教授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利润同比增长182%。”
华业阳光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生产基地、世界首条先进的大规模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生产线和大型智能控制器生产基地,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还出口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事实上,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华业阳光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但是,随着国家各项刺激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以及中关村管委会一系列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实施,华业阳光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逆势增长。
吴振一特别看好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他认为这将给企业未来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不久前,华业阳光又进入中关村开始实施的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又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裁员减薪,但华业阳光不仅新招聘了50多名员工,还专门拿出100万元为工资低的员工加薪。”吴振一说。
华业阳光是中关村昌平园300多家能源科技企业的代表,正是这些能源科技企业成为带动整个昌平园一季度经济逆势而上的中坚力量。
据中关村昌平园管委会副主任张贵林介绍:“一季度园区实现总收入100亿元,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全园经济比预计要好得多,我们对全年实现经济增长19%以上的目标充满信心。”
集聚效应
能源科技产业是关于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输送、分配、储存及综合利用的科技产业。包括石油科技产业、煤炭科技产业、电力科技产业、太阳能科技产业、核能科技产业、风能科技产业以及生物质能科技产业等。
据记者了解,位于北京市郊的昌平区拥有丰富的能源科技产业智力资源。这里汇集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20多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还拥有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等113所科研机构,这些都为北京市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神华集团、华电集团等多家国家重点能源企业的研发机构先后入驻中关村昌平园。仅中石油就将在中关村昌平园聚集9个研发中心,进行60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涉及石油勘探、炼油化工、环保节能等方面的高端技术;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综合实验平台也在中关村昌平园建成,目前已经取得24项创新成果和20项专利技术。据统计,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公布的10项能源科技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中,中关村昌平园现有企业参与研发的项目达到了7项。
张贵林说,近年来,中关村昌平园根据自身优势,把能源科技产业作为首要的重点产业。目前,在园区15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中,能源科技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300多家,其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了全园经济的发展。近3年来,能源科技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和总收入都占园区总量的60%-65%,上缴税金占到园区总量的近一半,成为中关村昌平园的第一支柱产业。
崭露头角
总体来看,我国能源科技产业目前还处于成长初期,总体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猛。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昌平园已经聚集了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能源科技企业。
如中信国安盟固利公司占据钴酸锂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的40%,同时也是国内外惟一大规模生产动力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厂家。去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该公司以锰酸锂产品作为正极材料的动力电池,装配了50辆纯电动大客车;利德华福公司的大功率高压变频器每年为国家节煤7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万吨,减少粉煤灰排放约1.2万吨;泰宁科创公司的雨水收集系统已被应用到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五棵松体育馆等奥运工程和国家会议中心、首都机场改扩建等国家重要工程;神雾热能公司的“蓄热式烧嘴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窑炉节能燃烧设备,已累计为国家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505.5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23.19万吨。该项技术目前已经进入欧洲、印度等国际市场,成为国内外节能燃烧技术的主流。
去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大多数行业和企业,而中关村昌平园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能源科技企业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如北京利尔耐火材料股份公司主要为大中型钢铁企业提供配套耐火材料和工程承包服务,尽管去年以来钢铁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体下滑,但是利尔公司却依靠开发新产品和开辟新市场,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8.13%,环比增加16.42%。
产业高地
据了解,早在2007年,《昌平园国家能源科技产业基地规划》就已经出炉。按照规划,2009-2010年为该基地成长期,主要任务是全面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形成支柱和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创新的垂直互动向水平互动转变。2011-2015年为调整与成熟期,主要任务是完成能源科技产业的行业分布,实现持续、协调、稳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与辐射能力;逐步形成重大领域的能源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全面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张贵林告诉记者,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将中关村昌平园建成特色鲜明、辐射能力强、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国家级能源科技产业基地;打造成能源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能源科技的信息中心、研发中心、产业化中心;通过原始创新性技术的产业化,形成全新而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为北京市乃至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作出贡献。(文/杨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