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是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郭守敬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他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少年时代随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读书,结识少年王恂。郭守敬32岁时由刘秉忠的同学张文谦推荐而出仕元廷。他多次参加整治华北水道工程,颇有贡献。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由王恂主推算,郭守敬主制仪器和观测。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法之长。《授时历》完成后,王恂和郭守敬着手整理观测资料,编制各种数据用表。至元十八年,王恂去世,郭守敬继任太史令。郭守敬一生中有很多关于天文历法的著作,晚年时,他致力于河工水利。
郭守敬的主要工作和成就:创制多种天文仪器(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进行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推算精确的回归年长度;废除沿用已久的上元积年、日法;发展宋、元时代的数学方法;测定新的黄赤大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