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之谜“熊在冬天交配。几个月后,母熊隐退到洞穴中去产仔,产出三或四个幼仔。在出生时,这些幼仔是不成形的肉团,只发育出了爪,母熊把它们舔成了熊的形状。”这一近乎传奇的说法是老普利尼(Caius Plinius Secundus,罗马博物学家,公元23-79年)的猜测,反映了人们对发育现象的困惑和追究。熊在冬眠前怀孕,由于哺乳动物的胎儿不能将丰富的脂肪酸转化为能量,如果熊的胎儿在孕期仍像一般的哺乳动物那么生长,母熊在冬眠期间又无法通过摄食得到能量补充,那它就只能靠消耗体内的蛋白质来供给胎儿的发育,换句话说,消耗自己的肌肉组织。但这样的话,对母熊将是致命的。所以,孕期被缩短了,胎儿还未充分发育就被生了出来,看似一个“不成形的肉团”。但这个“肉团”在母体外发育成熊的形状,却并非母熊舔成,而是通过基因控制之下的一系列发育过程而达成的。
17世纪,荷兰科学家斯旺默丹(Jan·Swannerdam,1637-1680)提出每个精子中带一个小人,精子在雌性子宫的保护和培养下可以成长为婴儿,这就是所谓的“先成论”(theory of preformation)。瑞士学者C·Bonnet(1720-1793)是这种先成论的代表,他认为精子或卵子里已存在有完整的小生物体,个体发育只不过是精卵相互相合后,这个小生物体逐渐增大,最后发育为成体。
相反的观点是以瑞士解剖学家V·Kolliker为首提出的渐成论(theory of epigenesis),主张婴儿各种组织器官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两种相反的观点曾进行过长期论战,最后以渐成论的胜利而告终。确实,所有的生命最初都来自于一个单细胞,然而它们的成体却迥然相异,是什么因素在主宰着这一神秘之链的开启或关闭?这就是发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