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在很久很久以前,离美丽的厦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的形状就像浮在海面上的一条大鳄鱼,一端是头部,似张着血分大口,龇牙咧嘴,面目狰狞,另一端就像鳄鱼长而有力的尾巴。根据它的形状,人们把它叫做鳄鱼屿。有一天,它成了精,能张口吃人了,而且每年要吃掉一个同安人,所以这个岛上再也无人敢住。有一位12岁的英俊少年,自愿出任这个县的县令。他让人用石头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寺庙,并命令人们把鳄鱼岛的头部凿穿。凿穿后,洞口里血流不止,从此鳄鱼再也不吃人了。但后来在海里发现了一种小鱼似的动物,说是鳄鱼屿尸体所变的,所以叫它鳄鱼虫。当然上面讲的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其实这里说的鳄鱼虫就是文昌鱼。据记载,文昌鱼最早是在福建的郡城文昌阁前方的海水里发现的,因此而得名。文昌鱼最早即1774年是德国科学家佩拉斯发现的,认为它是一种软体动物,1836年英国耶尼尔把它称作两头类,1932年科学家博瑞将它定名为鳃口类。还有人说,文昌二字起源于“文昌帝君”,说是文昌诞辰之日才有的,所以叫文昌鱼。但实际上,除厦门地区外,后来在青岛、烟台乃至世界上其他地方陆续发现了文昌鱼。另外,文昌鱼的种类也不是仅此一种,全世界有12种之多。
文昌鱼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鱼。它似鱼而非鱼,像蠕虫又不是蠕虫,两头尖尖,身体左右侧扁,样子就像一把外科用的手术刀,长不过60毫米,全身透明,喜欢生活在浅海有着贝壳碎片或棘皮动物碎片的、粗而松的沙子里,爱吃叫作硅藻的单细胞藻类。它们不善于游泳,有时钻出沙来,借身体的左右摆动,游到另一个地方,迅速外进沙里,然后将头露出来,从水里过滤食物吃。
高等动物包括鱼、龟、鸟、兽甚至我们人类,身体背部都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梁骨,科学上称作脊柱。脊柱是由一节节的脊椎骨相边而成的。有脊椎骨的动物就叫作脊椎动物,尚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如对虾、贝类、蚯蚓、蝴蝶等,往往称作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逐渐发展而来的,但脊椎骨并不是一步而成的:首先发展到有脊索,再由脊壳慢慢骨化发展而成脊椎。脊索就是一条支持结构,像一根棍棒一样支撑着全身,当然它能弯曲,很有弹性。凡在脊索的动物就称作脊索动物。文昌鱼恰好就有这么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甚至向前延伸到最前端,达到相当于脊椎动物头部的地方(文昌鱼还没有真正的头部),所以科学上就把文昌鱼叫作头索动物。
这样看来,文昌鱼代表着由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过滤类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文昌鱼虽小,但它是世界上的稀有动物,对研究生物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文昌鱼被发现以后,立即受到了科学家的重视,达尔文曾说,文昌鱼的研究是“伟大的发现,它提供了指示脊椎动物起源的钥匙”。
文昌鱼还是名贵海味佳品,并享誉世界。在300年前,仅厦门地区文昌鱼的最高年产即达282吨,在20世纪40-50年代能生产50-100吨。由于大家争相捕捞,到60年代每年只能捕到三四吨,70年代就根本形不成渔业了。为此,在我国已将文昌鱼列为一类保护动物。
从文昌鱼的特征可以看出它是脊椎动物的祖先。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