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直没什么,坐车时开始咳嗽,一直没好,吃了化痰、止咳药都没用。
从您描述的症状看,不像是“梅核气”,请参考下文:
梅核气是一种感觉障碍所致的疾患,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咽喉部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癔病球”近似。
【临床表现】
患者来诊时,以咽喉部异物感为为主诉。据其自我描述,感觉不一,或诉说“似球状物”,或诉说“有一口痰咯住”,或似“瓜子皮附着于咽壁”,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并不妨碍饮食,却与精神情绪的变化直接相关;愉快时可毫无所苦,生气后即自觉病情加重。患者可兼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胸胁胀痛等症状。女性可见痛经、月经不调及经前乳房胀痛等症状。
【诊断要点】
①以咽部异物感为为主诉,年龄多为中青年,以女性多见。②有精神刺激的病史。③X线钡餐检查及食管气球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④咽部无急、慢性炎症。
【病机分析】
本病的病机,主要在于肝气郁滞。由于情怀不畅,或精神刺激,肝气不得正常疏泄,郁而不通,则津液运行受阻,凝而为痰,痰气胶结,阻于咽喉,遂为梅核气。
【辩证论治】
梅核气的治疗,一般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大法。但气郁日久,往往化火,郁火内蕴,又易于伤阴;气与血相依,气滞亦可直接导致血瘀。故肝火常宜清泄,阴虚则必兼滋养,凉血阻络,徒用理气不效,又须疏通其瘀滞,不可拘于一法一方。
1.肝气郁结,痰气壅滞。证见咽喉部如有异物阻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胸胁胀闷,或食后泛酸、饱胀、嗳气,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追溯其经过,必有精神苦闷、情怀抑郁的病史。治拟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常用半夏厚朴汤加减,药如苏叶、苏梗、郁金、绿萼梅、白蒺藜、全瓜蒌、半夏、厚朴、旋覆花。俾气畅痰开,病情即可获明显好转。胸胁胀痛者,加醋炒柴胡、川楝子;噫气不止者,加旋覆花、赭石,服后仍觉咽部异物感存在者,加马兜铃;痰多加炒白芥子、石菖蒲;胸膺刺痛、舌有瘀斑,宜加活血药,如桃仁、泽兰、丹参、茜草之类。
2.痰热阻遏。气机不利、咽喉部不舒畅,或觉有异物感,痰多,胸闷不适,嗳气,腹胀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痰,降逆下气,常用小陷胸汤加味,药如全瓜蒌、川黄连、枳壳、法夏、浙贝母、薤白、生枇杷叶、郁李仕、降得。方中贝母既能化痰清热,又可开郁行气;生枇杷叶凉降肺胃而和肝,均为方中要药。个别病情顽固,用常法不能缓解者,可配吞礞石滚痰丸6-9克,日2次,以攻其顽痰胶结,服后泻下大量粘液痰涎,为病去之象,即停丸药,庶免伤正。
3.胃阴虚夹痰。患者罹病日久,或素体阴虚,虚火上炎,津凝为痰。证见咽部异物感,吞吐不出,伴见口燥咽干,噫气、心悸、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无力。治宜滋养胃阴,稍佐消痰降气之品,常用麦门冬汤加味,药如:北沙参、麦冬、玉竹、山药、瓜蒌皮、白芍、旋覆花、郁金。如兼见头晕、面赤、烦躁、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腰膝酸软,则不仅胃阴不足,肝肾之阴亦伤,治宜滋肾养肝,可用一贯煎加味,常用药如南北沙参、枸杞子、麦冬、生地、川楝子、生麦芽、夏枯草、白芍、瓜蒌皮。
针灸治疗梅核气也较有效果,以手少阴心经的神门为主穴,加内关、天突、足三里,一般均用毫针施以泻法,每日或隔日一次。
梅核气的证治方法,大致如上。大抵初起多见肝气郁滞,痰气交阻,病久则因气郁化火,而为痰热气滞,延久失治,或因情志抑郁化火,或长期服用香燥之品伤阴,则成阴虚挟痰之证。
本病既以情志失畅为主要病因,故其治疗不可徒恃药石,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特别要向患者说明本病并非器质性病变,更非不治之症,预后良好,若使病人放下思想包袱,精神愉快,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花金方 刘晓西(花:1941年生,河北省行唐县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医学硕士,现为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金匮》教研室主任。刘:无此人信息)。
详见“爱问知识人-共享资料”上的《现代中医内科学-何绍奇》。
麦冬30g,玄参30g,半夏10g,厚朴10g,苏叶10g,桔梗10g,
梅花10g,蝉蜕10g,甘草10g,水煎服。
吃两副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