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女友今年27周岁,在八九年前患过类风湿,当时吃了一年多药,好多年未患,现在去武警医院检查发现:抗‘o’376;类风湿因子0.9;超敏c反应蛋白0.5;血沉9mm/小时。我想问这样的结果说明什么?是类风湿还是风湿?以后好治疗吗?(当时大夫说是风湿)谢谢!
应该是类风湿
类风湿的治疗偏方
1、民间偏方《撑筋散》,此药主要成份为马钱子、穿山甲鳞片、当归等一些名贵中药材炮制,做成的大蜜丸。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疏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和祛风胜湿、消肿止痛、强筋壮骨之功能,故用治风寒湿痹、血瘀肿痛效果甚佳,在类风湿类疾病治疗中效果很好。中医对风湿类疾病疗法主要是以舒筋活血、补血、祛风散寒、解痉通络、促进身体微循环通畅为目的。此药正是通过调理微循环系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状况,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通过调理血,如:补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使身体原有的风邪被清除;通过治血达到气血充足、身强力壮,内风不能生,外风不能侵而风自会灭之。中医认为此病因风、湿、寒热、湿热、疾、淤等病邪所致的类风湿关节、此皆属实证之畴,其病机是以邪阻经脉,气血凝滞,久病血瘀,痰瘀并存,致使气血远行不畅引起的肌肉关节麻木疼痛,曲伸不利或肿大。药对其症,故能取效。
2、祖传秘方治风湿,如仲景人牌蝮蛇木瓜胶囊,是从天然的野生动物和植物里提取的,主要成份:蝮蛇、木瓜、制川乌、制马钱子、僵蚕、全蝎、虎骨草、藏红花、麻黄、苍术等本药的主要作用是祛除风湿、追风撵寒、活血化淤、消肿止痛 大排周身湿寒气,通调周身气血活血化瘀,大补周身元气,强筋健骨.本药不但有散寒、活血养血、通络、舒筋、止痛作用还有补肝肾、壮筋骨之效,所以对顽固性风湿病和久病年老体弱的病人效果很好,用酒冲更能增强祛风除湿的效力。《素问:痹论》指出:“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痹也。”《医宗必读,痹》对痹症治疗做了很好的概括,提出了采用袪风、除湿、散寒、补气、活血养血的治疗方法。
3、地黄当归金甲汤
组方:将上药切成薄片,加水800—1000毫升,煮约1小时,2次温服,隔日1 剂。
制用法:干地黄95克 当归3克 白金条(即人角枫)须根5克 刺三甲5克
4、三白皂剌熏剂
组方:用沙锅置火炉上,纳上药,加水适量,煮沸后即直接熏蒸局部,或用多层纱布覆盖以助熏蒸。治疗时炉火保持适度。1日熏蒸2次,每次30—60分钟。如疼痛剧烈,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
制用法:鲜三白草1000克 鲜皂角刺250克
参考文献:http://www.leifengshi120.cn/
类风湿关节炎最多见、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反映于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的分类标准中,但 人们往往未注意原标准中所附的定义(说明)现分述如下:
(-)晨僵 指关节内或周围的晨僵,于充分活动前历时至少一小时。国内检测肯定的 患者,不少人称有晨僵但不足一小时。晨僵时间太短暂意义不大。
(二)至少三个关节区示有关节炎 指医生看到14个关节区(近端指间、掌指、肘、膝、踝、腕、跖趾、左右两侧)至少3个关节区而不是指至少3个关节。
(三)手关节关节炎 在腕、掌指及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有一个区显示有关节肿--- 所以把此作为一条,因类风湿关节炎虽可侵及任何关节,但按主要侵及关节的频率顺序,手 3区关节占前3位。
(四)对称性关节炎 同一关节区左右两侧同时累及,手3个关节区左右受累但非绝对对称。上述四条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多数是对称性多关节炎。
(五)类风湿结节 医生观察到的于骨突处,关节周围的结节,20%~30%患者有之,多反映疾病的活动性和伴随重症患者。多见于肘背侧,指关节、骶骨突、杭骨突、排肠肌腱处,为数不多,不注意寻查(如病人不解农)常易忽略。病情改善或慢作用药治疗后给节可消失。
(六)血类风湿因子 任何方法检查显示血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该检查方法在正常人中阳性率应不超过5%。国内报告大多未注意后一要求。国内有报告乳胶凝集试验结果但未注明正常人效价高限。有报告酶联法检查结果但未注明正常人光密度高限。更不当者为报告"阳性"、"阴性",使医生不能领会"阳性"的真正含意是什么。
(七)放射学改变 腕及手关节摄片可见类风湿关节炎典型的放射学改变,其中必须包括骨侵蚀或肯定的局限性脱钙或受累关节近旁的明显脱钙。国内有只凭病史体检及类风湿因子检查作出诊断而不作手的摄片或只作手指而不作脱关节摄片。事实上每一怀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正如肺结核之摄胸片,都应在初诊时至少即摄手腕关节片,一方面有助诊断,另方面即或正常也便于以后追查比较。能摄足部片则更好。对类风湿关节炎要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摄片不能期望X线片有改变,有骨侵蚀者大多非早期病例。 凡以上七项中至少有四项(1~4项至少6周)者,可归类为类风湿关节炎。当然,此标准不适用于很早期患者,因此时患者尚缺乏如此典型的临床表现。因之满足此标准者实际 上已不是早期患者。此点应纳入治疗考虑之中。
(八)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可侵犯任一关节,但值得描述的有以下诸点。
(1)出类风湿关节炎很少(但非绝对不)侵犯远端指间关节。过去有教科书称如远端指间关节受侵可除外类风湿关节炎,言之过度。有此情况时当然也要考虑与骨关节炎鉴别或并存之可能,拇指亦然(骨关节炎除指间关节外较多影响拇指关节,但类风湿关节炎有时也可侵及并造成骨侵蚀)。
(2)与强直性脊柱炎不同,类风湿关节炎很少影响骶骼关节,或只出现于少数严重病例,更不用说类风湿关节炎有时与强直性脊柱炎并存。类风湿关节炎极少影响胸腰椎。胸椎受累或因类风湿关节炎引起之骨质稀疏,或乃因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果。但此情况发生于腰椎者仍少见。反之,颈椎似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好发部位,约见于 40%~70%病人中。病人多诉枕区痛,颈活动时加重,或颈肌痉挛颈活动受限。颈1~颈4小关书面最多受侵,多数治疗后进步,但少数引起严重神经系并发症(由于半脱位)并可招致死亡结局。
(3)膝受累很多见。骸骨下压痛及肿胀提示滑膜炎的存在。小量积液时可有"膨出征"(右手掌沿膝内侧向上压迫时,积液流向外侧,内滑膜囊出现凹陷。以左手掌没膝外侧向下按压时,内侧凹陷消失并又露出膨胀),但积液多时此征消失。正常膝体温较大腿小腿为低即所谓之"凉骸征"。体检时以手触骸骨、大腿及味肠肌,如温度相等即凉骸征(coolpetella sign)消失,提示炎症存在。膝关节炎时病人为求舒适易于取膝屈曲位,时间久后加以四头肌萎缩,形成挛缩畸形,因此要及早处理并教育病人。
(4)足受累也很多见,后足附骨及舟状骨常受累,但多不易被直觉。患者诉疼痛发僵,继发性足肌痉挛久后,导致外翻畸形和强直性扁平足。足跟痛在强直性脊柱炎是重要症状,提示附着点炎,但在类风湿关节炎亦可存在,主要由于排肠肌胆下滑囊炎或足跟外滑囊炎,常与胖肠肌位给节并发。前足跖骨头常受侵引起疼痛。足畸形多发生于跖趾关节炎及其内缩肌腔鞘炎后。由于足掌痛患者常以足跟行走,足呈上屈,导致足趾呈爪样,最后跖趾关节脱位。跖骨头侵蚀,足变宽出现外翻畸形。
(5) 晚期手的畸形随骨关节破坏部位不同,肌胆损伤程度部位不同,患者用手持力动作不同,出现的畸形也不同,最多见者为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或尺侧偏斜,手指天鹅须畸形(远端指间关节过度屈曲,近端指间关节过度伸展,手指Bontanniare畸形(与天鹅颈畸形相反,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过度伸展)。
(6)除骨关节受损外,关节附近的肌位、胆鞘、滑囊皆可受侵。持续的腕背侧胆鞘炎(tenosynovitis)可导致伸肌肌腱侵蚀甚或破裂、扳机指常是屈肌胆鞘炎的表现(肌胆变厚或有给节)。腕关节病及腕管滑膜炎也可使屈肌肌腱破裂,但较伸肌肌位破裂少见。重的碗管届肌腱炎可致压迫正中神经(median nerve),手掌痛可能被误认为是关节病,手指无力、刺痛及鱼际萎缩,加以肌电图改变有助鉴别。全身左右各约有80个滑囊,滑囊有一滑膜层分泌滑液,类风湿关节炎最常侵及者为时后鹰嘴处滑囊炎,肩峰下、转子、胖肠肌、跟位下滑囊炎等。胖肠肌滑囊炎积液向上可延伸至胭窝,称为Baker腘窝囊肿,向下可延伸至小腿内侧。Baker囊肿还可发生起源于膝关节腔,或由于滑膜囊肿破裂形成,或由于滑液外溢,滑膜组织形成活塞使外溢滑液淤集。如膝活动多增高了膝关节内压力,亦可使此清膜囊肿破裂。Baker囊肿可压迫静脉使小腿肿胀,也可破裂后滑液淤集于小腿肚井出现出血(下至踝区),往往被误认为血栓性静脉炎。
你的症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可能是颈椎病,应去医院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