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式点心虾饺是“四大天王”之首(与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同誉)。
虾饺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广州河南(现海珠区)五凤村,该村一涌二岸,当地人在岸边捕到鲜虾后剥其肉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极鲜美,久而久之,名声鹊起而风 行于市,并引进到茶楼食肆,经不断改良,形状由角形改成
梳型,细摺封,每只不少于十二摺呈弯梳状,美观得体,成为南粤名点。
后来,虾饺皮由米粉改为澄面(小麦淀粉),用大滚水熨熟而成,馅的原料也有了改进,即用合理比例,以鲜虾肉、熟虾肉脊肥肉头(用大热水熨过,去油增加口感),脱水鲜竹笋尖,猪油加味料组成,以旺火蒸之,达到晶莹通透,馅心红白双映生辉,百食不厌而回味无穷成粤点之首。
纵观今时,要吃上名副其实的靓虾饺,确难寻觅,主因是澄面问题,过去澄面加工是每年深秋以小麦磨浆压干,反复暴晒而成,不用任何物料搭配,质感晶莹通透而爽。如今需求量大,以暴晒改为烘干,这一制法澄面皮就复成粘牙而不爽。
现在不少酒楼的虾饺皮只能用生粉配上澄面混合搭配,通透有余,韧爽不足;虾饺馅方面,则矫枉过正,认为虾越大越好,除虾以外则一无所有。以虾大来互相攀比,什么虾饺王、王上王,不一而足。虾过大其形不能保持,虾饺变成凹凸难平,馅肉没其他原料中和搭配,毫无汁液可言。失却了原有名点特色,且价格偏高。
笔者偶到黄岐一酒家品尝其虾饺,确与众不同,其馅料搭配为鲜虾70%,马蹄肉、生西芹等各10%,另加猪油10%,既增强虾饺色泽,又均衡营养,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意,值得同行们推广,但愿粤名点之首的鲜虾饺能发扬光大,精益求精,实广大消费者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