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86,AST:42,HBSAg:阴性,AP:76,AL:49.7,GL:26.3.医院结论是肝脏损害,建议保肝治疗。请问这些指标是什么含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在感染乙肝病毒2个月~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周~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它的出现表明是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急性乙肝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表面抗原可持续阳性。
肝功能
一、肝功能七项: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0-40U/L ALT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也存在于体液如血浆(清)脑脊液、唾液及胆汁中。当富含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中释放增加,进人血液后导致ALT活力增高,见于:①肝胆疾病,如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炎等;②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等;③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以及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胰腺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2.γ-谷氨酰转肽酶 (γ-GT) <50U/L γ-GT存在于除血清及肌肉以外的几乎所有组织中。虽然肾脏中含量最高,但血清中的γ-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①多种肝胆疾病。在胆道阻塞、胆管炎、胆囊炎时,其诊断敏感性优于转氨酶、ALP等。传染性或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尤其是酒精性肝炎时,γ-GT也出现增高。②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③其他疾病如前列腺肿瘤等。
3.碱性磷酸酶 (AKP) 35-160U/L ALP35-160U/L不同疾病患者血清中可出现特征性的ALP,如肝型、骨型、小肠型、胎盘型等。不同年龄、性别者的ALP活力有差别。正常情况下,人血清中的ALP主要为肝型和骨型。
血清ALP活力增高常见于:①肝胆疾病,如各种形式的胆道阻塞,肝外胆道阻塞时ALP增高较肝内胆管阻塞时明显;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如肝炎等)时ALP仅轻度增高;②骨骼疾病,如变形性骨炎、成骨细胞癌、佝楼病、骨软化症等;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④妊娠或生长期儿童。
4.总蛋白 (TP) 60~85g/L 血清蛋白水平主要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病变造成蛋白丢失的情况。 (1).血清总蛋白增高可见于:①血清水分减少,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加,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件骨髓瘤(主要是球蛋白的增加)。血清总蛋白减少可见于:①血清水分增加,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应用过多低渗液等;②营养不良,如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③消耗增加,如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甲亢或恶性肿瘤等);④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⑥蛋白丢失,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以及慢性肾脏病变等。(2).常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以及血清蛋白电泳等合并分析,以提高诊断价值。
5.白蛋白 (ALB) 35~55g/L 白蛋白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体内代谢物运输以及营养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白蛋白半衰期约为3周,所以肝脏病变往往要到一定病程和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血清白蛋白量的改变。(1).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如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②消耗增加,如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恶性肿瘤等)。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若持续低于30g/L,则提示可能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④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以及慢性肾脏病变等。⑤妊娠尤其是妊娠晚期,血清白蛋白浓度可减少(但分娩后可迅速恢复正常)。⑥较罕见的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病例。(2)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主要见于严重失水导致的血浆浓缩。(3).常与血清总蛋白、球蛋白以及血清蛋白电泳等合并分析,以提高诊断价值。
6.球蛋白 (GLB) 20-30g/L (1).球蛋白浓度增高常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可见于:①炎症或感染反应,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麻风病以及血吸虫病等;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及肝硬化等;③骨髓瘤和淋巴瘤。 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至3岁);③免疫功能抑制,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或应用免疫抑制剂;③低γ球蛋白血症。 (2).常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以及蛋白电泳等合并应用,以提高诊断价值。 (3).目前临床通常同时测定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两者之差即为血清球蛋白浓度。因此,影响测定血清总蛋白或白蛋白的各种因素均可影响血清球蛋白的测定值。
7.白蛋白/球蛋白 (A/G) 1.0~2.5:1 (1).急性肝炎早期,白蛋白量可不变或稍低,γ球蛋白轻度增多,所以血清总蛋白量可以不变。此时白蛋白量仍高于球蛋白,因此A/G比值仍可正常。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量减少,总蛋白量则视球蛋白量的改变而异,若球蛋白量正常,则总蛋白量减少,A/G比值正常或减小;若球蛋白量增多,则总蛋白量可正常或增加,A/G比值减小至低于1。 (2).影响测定总蛋白或白蛋白测定值的各种因素均可影响A/G比值。
--------------------------------------------------------------------------------------------------------------------
二、肝功十二项:
(肝功七项 + 以下5项)
8.总胆红素 (TBIL) 新生儿:0-1d:34-103μmol/L;1-2d:103-171μmol/L;3-5d:68-137μmol/L;成人:3.4-17.1μmol/L; 增高:见于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阻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
9.直接胆红素(DBIL) 0-3.4μmol/L。 (1).直接胆红素对黄疸的鉴别有较大意义。①溶血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轻至中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直接胆红素占20%以下。尿胆原明显增加,尿胆素阴性。②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增高,直接胆红素可占35%以上。尿胆原增加,尿胆素阳性。③阻塞性黄疸时,总胞红素轻度增高,直接胆红素明显增加,尿胆原一般阴性,尿胆素强阳性.血清直接胆红素的测定对诊断轻度肝细胞损害也有一定帮助。轻型肝炎、心功能不全时的肝损害及肝转移性肿瘤等病变时,当血清总胆红素尚属正常时,直接胆红素已有增高,据此可作为肝功能已有损害的依据。 (2).常与其他肝功能检测项目同时应用,以提高诊断价值。
1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连续监测法(37℃):4-40U/L 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ST从细胞中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增高。①心肌梗死后6-8hAST出现增高,18-24h达高峰,一般上升至参考值上限的4-5倍,4-5d后恢复。若再次增高提示可能梗死灶扩大或新的梗死发生。②肝脏疾病时,AST随ALT活性增高而增高。③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胰腺炎、肺梗死及溶血性疾病等。
11.L-乳酸脱氢酶 (LDH) 连续监测法(37℃):114-225 U/L。 多种疾病可引起LD增高。①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后8-12h出现增高,24-48h达高蜂,可维持1周左右。心肌炎、伴有肝脏淤血的心衰、严重休克以及缺氧时也可有增高。②肝脏疾病:肝炎、肝硬化或梗阻性黄疸时可出现增高。③肾脏疾病:如肾梗死、肾盂积水、肾小管坏死等。④恶性肿瘤:肝脏肿瘤、多种腹部肿瘤、肺部肿瘤、多种胚胎细胞肿瘤、霍奇金病、白血病等。⑤其他疾病:各种溶血性疾病、肺梗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LD常与CK-MB、AST等联合应用,以协助诊断心肌梗死。
12.谷草/谷丙转氨酶比值 (S/L) 0.5-1.5 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肝功能多无明显改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和酒精性脂肪肝时转氨酶可轻度至中度升高,酒精性脂肪肝AST/ALT比值常大于2.0。NASH患者AST与ALT比值小于1.0。AST/ALT比值在1-2之间,与病毒性肝炎和坏死后性肝硬化有很大的重叠,但比值≥3.0高度提示酒精性肝病。因此AST/ALT比值对于酒精性肝病和NASH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请参见我的资料:“肝功能”和“乙肝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