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冷,一干活就利心,晚上睡觉八,九点胃酸,夜里十二点干吐酸水,打隔,拉肚子,一到次。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指病变粘膜超过粘膜肌层,其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消化性溃疡是人类常见病,呈世界性分布,发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远比夏季多见,西医文献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HP);2)非甾体消炎药(NSAID);药物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主要损伤上皮,破坏血管;3)胃酸的作用;分泌过度,对粘膜有腐蚀作用;4)应激和心理因素;5)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破坏正常胃肠活动,引起胃粘膜收缩,促使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加重对胃壁的刺激和破坏。6)遗传因素。
发病过程十分复杂,可概栝为两种力量之间的抗衡,一是损伤粘膜的侵袭力,另一是粘膜自身的防卫力。
胃溃疡(简称GU):主要是粘膜屏障功能减弱,幽门螺杆菌的寄生和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返流以及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同时胃窦运动功能紊乱,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十二指肠溃疡(简称DU):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和粘膜防卫力量削弱,最终导致胃粘膜屏障的破坏,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以及微循环障碍。
临床表现:
1)具有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相互交替。3)呈季节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发病;4)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
症状主要有:上腹痛呈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可仅有饥饿样不适感,典型者有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胃溃疡:规律性疼痛,但餐后出现较早,约在餐后1/2——1小时出现,下次进餐前自行消失,午夜可发生。但幽门管溃疡时,进食反而加重腹痛,或有饱胀感,恶心、呕吐。
十二指溃疡:一般早餐后1-3小时出现上腹痛,不服药或进食要持续到午餐才能缓解,餐后2-4小时又痛,但又须进食来缓解,大多在午夜时发作,常被痛醒,症状可持续几周、几月或终年,可反复发作。
但溃疡痛是一种内脏痛,具有上腹部痛而部位不很确定的特点,如果疼痛剧烈而部位固定,放射到背部不能被制酸机缓解,提示后壁慢性穿孔;突然发生剧痛迅速延及全腹,应考虑急性穿孔的可能,有突然眩晕,说明可能并发出血。消化性溃疡发作时,于剑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
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类似暖气、吐酸等证。临床多按胃脘痛进行辩证论治。历代医家论述,病变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因有寒、热、饮食不洁、劳倦、精神失调、瘀血阻络,发病机理复杂,不外乎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常、气郁血瘀为患。常因情志不隧、饥饱劳碌或冷热无常影响了胃气之通降而成,胃气壅滞不能,轻则为胀、重则为痛,胃气上逆则暖气,反胃、气郁化火则烧心、泛酸,再进一步发展,气滞导致血瘀络伤时则痛如针刺或见出血。
参考文献http://www.hhqhy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