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培麟
笔记型计算机诞生自1986年,虽然并未如桌上型计算机出现爆发性成长,但是相较桌上型计算机在2000与 2001年出现成长衰退的情况,NB每年皆呈现稳定的成长,再加上自2002年下半年起,业者采用低价化竞争掠夺市场的策略,使得NB再度缩小与桌上型计算机的差距。加上英特尔大力推展整合无线局域网络(WLAN)连结技术的Centrino无线运算技术平台,使得NB在表现上与桌上型计算机相去不远,因此已明显抢食桌上型计算机原有的市场,甚至在2003年达到20%的成长率,种种现象显示,NB已逐渐成为PC主流。
由于价格的不断滑落以及消费市场的掘起,笔记型计算机的出货量持续创出新高,已逼近桌上型计算机。根据IDC最新的市场预估指出,2007年笔记型计算机在美国的出货量可望接近PC半数,或占全球PC市场的40%。
由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大幅提升,IDC在2003年底修正PC出货量的长期展望,IDC表示,许多消费者转为购买笔记型计算机以取代桌上型,且趋势预估还会持续下去。就美国市场而言,笔记型计算机在2003年间的出货量在PC市场的百分比提高了1至2个百分点,甚至在去年第三季便占了全美PC出货量的 29%。IDC也预估,美国市场笔记型计算机的出货量到2007年将达到PC的47%,比之前的预估高出10%。至于全球市场,IDC也预计会将从 2003年的26.9%成长到2007年的37.3%,在2004年则成长至33.8%,2005年为35.8%。
2003年下半年起,随着笔记型计算机系统厂商逐渐藉由低价化与多媒体功能应用,切入消费/家庭用户市场,以及WLAN连结技术的日益普及等因素的带动下,根据IDC研究指出,2003年笔记型计算机出货量,由年初所预估之3400万台上修至3712万台。而受到英特尔推出的新一代无线网络芯片,造就了去年第四季全球笔记型计算机热卖,IDC公司也正式调高2004年全年笔记型计算机销售量将达到5,015万台,比原预估的4,300万台大幅成长。
随着笔记型计算机价格、效能与功能与桌上型计算机差距日益缩小下,笔记型计算机取代桌上型计算机的情况将会更趋明显,在取代效应的驱动下,2004年笔记型计算机出货量将成长至4000万台以上。笔记型计算机的出货总金额更是维持成长,预估将由2003年545.53亿美元成长至2004年的588.7亿美元,至于占整体PC出货金额比重,预估将由2000年的25.38%提升至2003年的31.77%,预估至2004年将占总体PC出货金额的 31.87%。
笔记型计算机占整体PC出货比重趋升,等于是侵蚀桌上型计算机的原有市场,随着企业市场逐渐以笔记型计算机取代桌上型计算机,以及桌上型计算机与笔记型计算机ASP价差日益缩小,桌上型计算机占整体PC比重已由2000年78.46%下滑至2003年的71.86%,预估至2007年将下滑至70%以下。
全球PC销售情况

NB替换需求增高
笔记型计算机在全球市场销量不断增加,价格却不断下滑,根据资策会信息市场情报中心分析,笔记型计算机明年全球替换需求将突破2000万台;而笔记型计算机和桌上型计算机价格益趋接近,配备14英寸和15英寸的笔记型计算机将逐步取代桌上型计算机。
随着价格和功能性差距逐渐缩小,2002年笔记型计算机的全球出货达3756万6000台,占全球整体计算机出货比重达25%,这个比率将逐年提升到 2006年的33%,2008年更上升到 37%,美国和西欧仍是最大区域市场,直到2008年止,几乎合占全球六成以上的规模。
就全球计算机销售量走势来看,笔记型计算机的汰换率将从2003年的 48%,降到2004年和2005年的45%,到了2006年又回到47%;若从替换数字来看,从2003年开始已经呈现逐年上升的走势,2003年有 1800万台, 2004年突破2000万台,2005年2500万台,2006年和2007年正式突破3000万台。
在各区域市场成长方面,美国与西欧市场区域,预估到2007年仍是全球笔记型计算机两大主要市场,合计市场仍可占全球60%比重;至于日本市场方面向来是笔记型计算机占PC比重最高之区域,日本市场预料到2007年因已达高度饱和的结果,因此反而会呈现成长缓慢甚至是出现衰退,2000年至2007年CAGR仅 5.8%。
至于日本以外的亚太市场区域,根据CCID赛迪顾问所发布的“2002至2003年中国PC产品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显示,2002年中国大陆笔记型计算机销售量,较2001年成长39.7%,达80.5万台,扩大到占总PC销售量8%左右的比重,由于目前大陆PC普及率相对于开发中与已开发中国家偏低,因此中国大陆未来成长空间在商用市场之强劲需求,以及政府单位与教育机构采购等因素的刺激下,中国市场的成长空间将为亚太地区成长最为强劲的地区。
另外,在韩国市场部分,根据南韩eTimesinternet的报导,南韩市场2003年总计销售 317.8万台PC,较2002年的352.6万台衰退9.9%。分析指出,除了因为2003年景气前景不明,企业设备投资大幅缩水,导致企业用PC市场出现萎缩,加上家用PC需求受到信用不良者增加与高失业率等的影响,需求不振所致。但是根据IDC Korea及南韩PC业界的初步统计显示,笔记型计算机市场规模则达60万台,较2002年的53万台成长13%。
此外随着印度、澳洲、纽西兰与西亚等国家的需求,未来5年亚太地区为各区域市场中,成长力道最为强劲的区域。根据IDC预估,亚太地区将由2002年的8.6%,以 20.3%的复合成长率成长至2007年的16.4%,预估2006~2007年亚太地区将超越日本市场,成为全球第三大区域市场;在其它地区方面,则以拉丁美洲为成长最快速的地区。
短期内仍难称霸
笔记型计算机要完全超越桌上型计算机仍属不易,首先,要取代桌上型的机种,其屏幕便必须够大,以便观赏,目前的笔记型计算机所使用的屏幕尺英寸大多采用15英寸显示器,一方面仍保留可移植性,并提供桌上型的配备与效能,同时价格并不会比配备液晶显示器的桌上型计算机还高。但是若上看17英寸,甚至更大的屏幕,则笔记型计算机的重量以及耗电量势必加重,对于一开始便讲究轻便使用特性的笔记型计算机而言,已经出现背离。
在替换率不断提高之下,桌上型计算机配置液晶屏幕,以及笔记型计算机的价格大都在1500美元左右占大多数,笔记型计算机价格还会持续走低,1000美元以下产品成长最快, 1500美元以下产品已达整体计算机销售的13%以上,且占整体笔记型计算机销售的 5成,成为销售主力。
由于使用距离的差异,搭配14英寸面板的笔记型计算机,可望与搭配15英寸显示器的桌上型计算机有相似的视觉效果,而搭配15 英寸面板的笔记型计算机,可望与搭配17英寸显示器的桌上型计算机相似;所以未来笔记型计算机产品发展将逐渐走向两个不同的产品区隔,包括强调取代桌上型计算机的笔记型计算机会采用14和15英寸的面板,强调轻薄短小,可以带着走的笔记型计算机则将以12和14英寸主。

NB市场趋势
随着笔记型计算机的需求不同,其市场也出现变幻莫测的情况,首先12.1英寸笔记型市场将逐渐繁荣,由于笔记型计算机最初就是为移动而生,随着使用人口已从男性转向女性市场,具有高便携性的超轻薄笔记本计算机,使深受追求时尚的女性和商务人士的喜爱。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2004年的笔记型计算机在注重移动性能的同时,超轻薄和高性能两个发展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由于12.1英寸的笔记型计算机身材小巧,适合亚洲人的移动应用。虽然在全世界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亚洲用户却对超轻薄笔记型计算机宠爱有加,长久以来,超轻薄的笔记型计算机一直是日系厂商的天下,渐渐地韩系、台系和美系厂商也推出了超轻薄笔记型,从屏幕尺英寸来看,12.1英寸笔记型的大局不再由IBM独撑,Acer、Toshiba、ASUS等也开始力推12.1英寸的产品。以中国市场为例,在2003年的12.1英寸的笔记型计算机中,最受青睐的产品应属IBM的ThinkPad X31,但惠普的NC4000、三星的Q20和Dell的300M等亦有固定的支持群众。
一般来说,超轻薄笔记型计算机的价格要比一般机型高出许多,因为就技术角度,超轻薄笔记本的设计光是散热的设计便必须较可内装风扇的机种更为先进。虽然市场上亦有较12.1英寸更小的产品,便就舒适度而言,更小的屏幕意味着搭配更小的键盘,键距的缩小对于必须进行大量文字处理的使用者而言反倒不易操作。再者屏幕较小,等于画面缩得更小,在观赏的舒适角度上,反倒不便,因此许多厂商便开始扩大12.1英寸笔记本的产品线。
IBM与Sony在今年2月份便推出轻重量的笔记型计算机,IBM推出的机种为ThinkPad- the X40,重量2.7英镑,比ThinkPad X31的重量减少约25%,搭配12.1英寸屏幕、full-size键盘及Intel Pentium M处理器。
Sony也修改Vaio PCG-V505和PCG-TR3A笔记型计算机产品,推出最新的Vaio PCG-V505EX机种,同样也是搭配12.1英寸屏幕,重量4.4英磅,使用Intel最新版的Centrino芯片。
根据IDC数字,小型笔记型计算机基本上占每年可携式出货量的5%至10%之间。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在于企业通常选择成本较低且提供较大屏幕的5至6 英镑的笔记型计算机。此外,许多消费者,特别是第一次购买笔记型计算机的买主,则多采用8英镑或以上且具有15英寸或更大的屏幕产品以取代桌上型计算机。 IDC认为,轻重量笔记型计算机在未来几年具发展潜力,因为企业在技术上的支出增多,此外,当消费者选购两或三台笔记型计算机后,对这些产品的要求将愈精致。目前许多PC制造商,包括Dell、HP、Fujitsu及Toshiba也都推出轻重量笔记型计算机。
宽屏幕NB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2.1 英寸主攻移动人群市场,而17英寸则是主攻娱乐型,随着笔记型计算机的消费娱乐需要增能,显示未来的笔记型计算机也将朝向宽屏幕(16:9)的趋势。当笔记本计算机的屏幕大到足供长时间观赏时,笔记型计算机等于已经朝向数码消费类产品演变,与普通笔记本计算机相比,舒适的视觉享受是宽屏幕产品的最大优势,宽大的屏幕加上相应的硬件配合所展示出的宽银幕电影般的感觉,已经是传统笔记本计算机无法比拟的。
就功能上,宽屏幕笔记本计算机开始满足商务和娱乐多种需求,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就目前的产品定位,由于笔记型计算机厂商积极将笔记型计算机塑造成数字媒体中心,对长时间使用笔记型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宽屏幕(16:9)的笔记型计算机,与传统4:3画面相比之下,不仅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且比传统更有临场感,且根据多项资料显示, 2003年消费性笔记型计算机市场的成长动力将高过商用笔记型计算机市场,再加上TFT LCD五代线生产线的最佳效益生产尺英寸是15.4英寸面板(视觉效果、尺英寸重量和总成本可以取得最佳效益),因此从2003年第三季起,15英寸面板族群(包含15英寸、15.2英寸和15.4英寸)的笔记型计算机,将因消费性笔记型计算机市场需求大幅成长而取代14.1英寸面板。
除了轻薄以外,在新科技与笔记型计算机应用模式愈来愈倾向消费市场的情况下,转向消费市场亦是一项明显的趋势,对于下一代笔记本计算机市场,英特尔便打算全力切入消费市场,目前已规划在2005年推出一系列名为Florence的笔记本计算机产品平台,分别推出针对移动人群、办公室移动使用人群以及移动式娱乐型PC等不同用途,设计了12英寸、15英寸与17英寸屏幕等级的产品。
据英特尔表示,Florence都将搭配英特尔与系微所合作开发的InsydeAxS EMA系统即“Sonoma”平台,该平台除搭配与迅驰相同的机制,以及在省电、无线通讯上功能更强外,最大特色在于具有支持第二组显示屏幕功能,使笔记型计算机的机盖置放一个如PDA大小般的屏幕,并随着保持待机连网状况,使用者可以在未开机的状况下,透过外壳的小屏幕拨打电话、检视来电消息以及电子邮件收发状况,此外全线产品都将搭配的指纹辫识系统,可以让使用者省去输入帐号与口令的登录程序,让使用方式更为简化。
内建卡片阅读机及数字相机模块比重将增加
随着内建WLAN模块与双接口(WLAN+GPRS)笔记型计算机成形,对高移动诉求的商用市场而言,内建WLAN模块可提升工作效率与生产力,因此未来外接采用USB接口的PC Camera,将随内建WLAN之笔记型计算机比重增加,再加系统厂商积极经营的消费性市场,预期将会因视讯聊天与线上游戏等应用兴起,连带带动内建相机模块市场兴起,因此预料内建数字相机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的比重也将提升。
另外,随着卡片阅读机取代软盘机市场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随着卡片阅读机的普及,未来笔型记计算机可藉由内建式卡片阅读机,让成本下滑至合理空间,即使记忆卡规格短其间统一可能性极低,但因消费性电子产品对记忆卡需求之高成长刺激,以及Media Center PC等发展脉络下,藉由内建卡片阅读机之笔记型计算机与Mobile PC以增加产价值与毛利。
NB明年后将出现WiMax功能
802.11a/b/g 等无线局域网络技术(WLAN)在2003年大放异彩;在芯片大厂英特尔(Intel)以Centrino移动运算品牌带动的笔记型计算机无线化热潮下,无线应用/装置/热点(Hot Spot)环境日益增多,也促使英特尔也正积极将脚步转向新一代的广域无线技术WiMax(802.16),预计今年下半年就会有实际产品问世。
随着Centrino的模式,当针对行动装置的WiMax标准802.16e在问世后,预计2005年便会出现笔记型计算机内建WiMax,根据MIC与不同分析机构预估,笔记型计算机内建WiMax技术比例将从2006年达到3%、2007年约8%,至2008年,该比例将上看25%。
WiMax 将进一步释放笔记型计算机等行动装置的应用范围。今日风行的Wi-Fi无线技术,也就是802.11a/b/g等,属于“区域”型无线网络技术,传输距离约数十至上百公尺,部分芯片经过特殊设计可达1000公尺,Wi-Fi传输速率为11Mbps-54Mbps。
WiMax则属于 “广域”网络;以替代数字用户回路(DSL)等现有“最后一公里”技术的802.16a为例,理论传输距离为30英哩,约50公里左右,理论传输速率为 75Mbps;针对移动装置的802.16e,传输距离可能在3-5公里,传输速率约15Mbps。
NB带动零组件成长超乎预期
对零组件厂商来说,笔记型计算机已经成为桌上型市场之外,最具有成长爆发力的产业,包括铝镁合金机壳、电池模块、散热模块、光驱等相关公司上半年业绩的成长性均超乎预期。
镁铝合金外壳及组件
镁铝合金等轻金属相对于塑料具有较强制震性、机械加工性优、防电磁波、可回收、质量轻、省能化、耐蚀、设计弹性化、质感佳等优点,因此用于笔记型计算机之比重正迅速提高中。
2002年笔记型计算机应用镁合金比重仅25%,但Dell继IBM等厂之从,于去年起已经大量采用镁铝合金之内构件,因此2003年的镁合金市场成长达到50%,且采用镁铝合金的笔记型计算机也达到50%。
由于二线代工厂商目前积极经营欧洲“Clone”与“White Box”市场,在欧盟已于2003年2月公布施行“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回收法”,并要求2004年8月前将此法令纳入其正式法律中,其中PC、NB、打印机、手机等信息通讯产品的回收标准为原机器的75%。在日本、欧洲环保法规相继实施后,该应用可望更加明显,再加上铝、镁与钛等轻金属,在质感、散热、电池波屏障性与整体刚性方面,均优于传统工程塑料,且符合未来环保需求。
虽然采用轻金属材质为机壳的材质,会提高笔记型计算机整体成本与传统厂商低价竞争优势,然而对积极经营欧洲通路市场的二线厂商而言,采用轻金属材质可藉由产品区隔化降低与系统厂商之正面冲击与提高产品售价。

散热模块
笔记型计算机的内部空间有限,内部计算中枢CPU产生的热量,在狭小的空间内若无法排出,将造成当机困扰,包括 Intel、AMD等大厂,通常要求在室温35度的状况时,CPU内部温度不得超过100度以维持CPU的正常工作状况,而若超过此要求温度则处理器即有烧毁的危机。
散热装置一般经由风扇、高热传导系数的铝、铜所组成,透过与CPU面层紧密黏贴,将CPU产生的热量传送至该金属尾端,并以风扇加以吹拂,透过对流方式,维持CPU于一定的工作温度下运转。当芯片走向尺寸细微化、功能整合化之际,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热能若能经由高热传导特性的热管(Heat Pipe),予以快速的散布在整个板片上,达到均匀分散并传给与其接触的散热片,热管内的工作流体藉由液、气相间的相变化(phase change)吸收热量,并以气体分子传输热量的方式,因而可得到高于铝、铜近五十倍的热传导系数,具有相当好的传热效果。
薄型光驱与电池模块
薄型光驱在笔记型计算机逐步取代桌上型计算机的趋势下,薄型光驱将随着笔记型计算机的普及而有较佳的成长幅度,根据IDC估计,2003年全球薄型光驱出货量约为3800万台,较去年成长8.6%,2004年出货量将可增加至4370万台,年成长率达15.2%。其中薄型Combo机为搭售笔记型计算机的主流产品,薄型Combo机出货量占薄型光驱比重,由2003年的56%,将提升至2004年的64.5%。而根据IDC对笔记型计算机出货预估,薄型 Combo机搭售笔记型计算机的比率,自2001年的22%,跃升至2003年的62.6%,预估2005年将可超越七成以上,显见笔记型计算机出货持续看好,而薄型Combo则为搭售的主流产品。
至于电池模块台湾供货商以新普为代表,2002年、2003年全球市占率分别为7%、 13%。由于成本、交期相对日商具有竞争力,预计04年市占率可达15%。由于新普客户由原先二线厂商,去年加入的HP,以及今年加入的Dell、仁宝等订单,故明年整体成长性仍高。此外,手机电池模块厂商统振明年亦将加入NB电池模块之战局。
笔记型计算机业之产业概况
由于笔记型计算机所强调的精密性,因此消费者往往以品牌做为主要的选择标的,也因此全球前十大笔记型计算机系厂商出货量占全球80%以上,十大系统厂商中因四大厂商HP、Dell、Toshiba与IBM合计出货量占全球50%,其中根据IDC统计资料,2003年Q2 HP占有率为17.3%,Dell以15.4%排名第二,Toshiba以11.2%排名第三,IBM以9.6%排名第四。
分列一二名,因此笔记型计算机龙头地位争竞最为激烈的便是HP与Dell两大厂,HP及Compaq合并初在整合及消化库存给予Dell有机可乘,HP加上 Compaq的N/B合计出货量在去年第一季还有102.6万台,第二季小幅滑落至102.3万台。Dell出货量由第一季的92.7万台,增至第二季的 102.5万台,成长幅度达10.6%,市占率更由第一季11%,跃升至第二季的14.6%,并以些微差距打败HP,成为全球N/B的龙头。不过第四季 HP合并成果显现,不仅在成本控制得宜,再加上行销策略再度夺回NB宝座。
双方目前皆采取100%委外代工方式,而HP则以 Full System委外代工订单为主,至于Dell则以Barebone委外代工订单为主,加上Dell以直销模式销售笔记型计算机,因此预估2004年 Dell仍可因出货量高度成长所拥有的代工量经济规模效益、Barebone高毛利与直销模式的通路可降低成本2%~3%等三项优势,拥有与HP一较长短的本钱。
至于Toshiba则是坚持高自制比重的系统厂商,因此在人工成本方面,无法与HP与Dell等100%委外代工生产相抗衡,加上面临HP与Dell等笔记型计算机系统厂商不断以低价竞争压缩,导致2002年度产生严重的亏损,为解决困境与挽回逐渐流失的市场地位, Toshiba自2003年下半年起,除将位于中国杭州厂的个人计算机产量,由每月7万台调高至每月12万台,将菲律宾厂的PC产量由每月18万台调高至 20万台,而位于日本本厂的笔记型计算机产量由每月8万台调降至每月5万台,其中所降低之产能部分改由委外代工,藉由委外生产以节省庞大的开发经费。
另一大厂IBM则是维持委外与自制并重策略,以符合客户最佳利益,然由于IBM笔记型计算机成本高于HP与Dell结果,导致IBM出货成长率低于 10%,根据Gartner指出,IBM 2003年第三季全球市场占有率虽居第三位,但却以5.3%占有率远远落后于Dell的15.3%与HP的15.1%。
至于台湾厂商部份,目前则以宏碁、华硕两家名列全球笔记型计算机品牌的前10大行列。根据IDC的最新统计资料,2003年第四季宏碁挤下富士通西门子位居全球第5 名,华硕的自有品牌则挤下Gateway,首度登上全球第10名,此外,华硕亦为全球排名第7到第9名品牌计算机公司(索尼、NEC与Apple)的主要代工厂商。
根据IDC估计,2003年华硕笔记型计算机自有品牌出货量约37.2万台。2004年华硕设定笔记型计算机的总出货目标为300万台,其中自有品牌估计约占总出货量三分之一,亦即2004年华硕自有品牌出货目标为100万台。宏碁2003年第四季出货量达94.6万台,全年出货量则达249万台,较2002年的141万台成长76%。宏碁预计2004年笔记型计算机出货量在350万台到400万台之间,可望超过2003 年出货量343万台、排名第4的IBM,甚至挑战排名第3的Toshiba东芝。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NB生产基地
根据英国市场研究公司IMS表示,由于近年来国外主要笔记型计算机厂商大多数已经把工厂转移到大国大陆,使得中国大陆的笔记型计算机生产成长快速,而从2003年底开始,中国大陆已也取代台湾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型计算机生产基地。

台湾地区目前主要有九家笔记型计算机厂商均在中国的苏州设立工厂,其中包括志合计算机、宏基和神达计算机等。此外,韩国电子巨头三星电子也计划将其笔记型计算机生产迁到苏州。位于上海西南郊面积近3平方公里的松江出口加工区,去年便生产出口了近1000万台笔记本计算机,占全球此类商品总产量的27%。
据上海海关统计,松江出口加工区去年生产的近千万台笔记本计算机,出口总额38.6亿美元,均为世界知名品牌,作为生产商的达丰(上海)计算机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生产笔记本计算机最大的单一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