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讯经近10年的研究和探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领衔的课题组,针对我国民众前列腺癌发病特点,在国内率先成功建立了“国人前列腺癌疗效和生存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优化前列腺癌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近日,该成果荣获201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长期以来,国内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很低。以往为明确诊断前列腺癌,一般采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PSA),而临床上也习惯以PSA上升的速度和程度来判断前列腺癌的进展状况,但由于敏感性等原因,其准确性存在较大误差。
为解决这一难题,叶定伟课题组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首创“尿液中多瘤标联合检测与立体定位个体化穿刺相结合的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体系”,首次提出把联合检测尿液中的基因PCA3、TMPRSS2:ERG、annexin A3和肌氨酸等定性为前列腺癌诊断的新标记物,并应用三维磁共振波谱成像立体定位和个体化穿刺活检技术进一步完善前列腺早期诊断体系。上述检测方法,使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从80%提高到95%,特异性从25%提高到50%,从而使前列腺癌的诊断率从19.8%提高到40.7%;并优化了前列腺穿刺活检技术,使感染率从9.8%下降到4.1%。
叶定伟课题组还首创前列腺癌局部侵犯、转移、疗效和生存预测模型和新指标,在建立国内第一个多中心前列腺癌数据库的基础上,第一次揭示了中国前列腺癌患者总体预后状况,并首次验证、创建适合国人前列腺癌包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还首创、推广应用“PSA减半时间法”预测晚期前列腺癌的总生存情况,为优化综合治疗方案提供了分类依据。
据了解,快速攀升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已成为老年男性的主要杀手,而雄激素非依赖是导致前列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叶定伟课题组向全国推广“优化建立晚期前列腺癌综合治疗规范和策略”,使雄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患者的3年生存率从33%提高到41%,同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排尿梗阻IPSS评分从29.7分下降到9.7分,生活质量KPS评分从55分提高到77分。
该成果已在国内60余家医院8500余例患者中推广应用(其中包括来自欧美和东南亚等地区的患者),显著提高了我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水平,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孙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