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金字塔结构,那就是座基大,顶尖小,这样砌起的塔稳固,如果倒过来砌,相信金字塔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此谓根基不牢。在产业方面,基本情况也是如此,为大众提供产品的企业多,为小众提供产品的企业少,种萝卜的人必定多于种人参的人,人参虽然比萝卜值钱得多,但人参多于萝卜,人参就不值钱,而且卖不掉,萝卜人人都吃,种得多也卖得掉。
中国汽车产业就是种人参的人多,种萝卜的人少,成了倒金字塔结构。这里面,先有一个历史成因,1949年以后的汽车产业,即在小型乘用车制造方面,有一个最早的老三样,就是红旗、上海和北京吉普,使用者从为国家级到县团级领导,造国家级车的厂最大,叫第一汽车制造厂。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更换了新三样,初始也是官方车,但发展速度快,从奥迪开始,到新近建起组装线的奔驰,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的厂房里都有高档、中高档和中档车的生产线,经济型的没有。一汽收购了天津汽车,勉强拣了个经济型,但在一汽的份量很小。
相反,生产经济型轿车的企业少,严格意义的成规模的企业,只有吉利、奇瑞、长安、天汽四小家,其他如哈飞、昌河、羚羊还有待发展。这些企业,都不是中央军团的队伍,只有长安一家与跨国公司有合作,其他都是中国民族企业,堪称本土萝卜,与培育西洋参的大汽车集团加跨国公司合资的汽车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不论从技术支持、资金支持、政府资源的支持,制造高、中档汽车的团队与制造经济型低档汽车团队相比,高低立现,整一个倒金字塔。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坊间整天鼓吹的产能过剩的问题,谁个过剩了呢?人参过剩了,萝卜且不够,给小众制造高档、中高档车的企业渐渐面临危机,这个危机就是中国面临的公务车制度改革,发改委是主导改革的政府部门,他们是最清楚这一点,如果取消公务车配置,光靠商务车支持高档和中高档车市场,这个市场就塌了大半边。照说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生死的道路由自己选择,可偏偏早些年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合资企业必须外方和中方各出资50%,由于大国有企业才有与外方合资的资格,这就等于国有资本受到外方绑架,发财的时候双方有份,倒霉的时候,总不能由跨国公司独家承担吧?这就非常难受,就是当下还没有改革公务车配置的制度,一些省份已有下文件规定的,地方官员配车不得超过20万元,诸如此类,毕竟,全中国都没有达到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裕程度。
大汽车集团合资公司的高档和中高档汽车的市场份额比率在降低,利润方面,合资外方又以手中的配件采购权通过配件采购将利润转移,颇让中方感觉西洋参的不好种,种下去不如过去的收成。好在他们还有中档车,中档车是主力车型,堪称高级萝卜,小众能吃,大众也可以啃上一口,然而这方面的市场份额,却被完全萝卜主义的本土汽车企业日渐蚕食,这且不算,本土萝卜便宜,还把高级萝卜的价格下拉,高头市场萎缩,下头市场被夺,从发展趋势看,经济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崛起,完全可能成为明天的中国汽车主流企业。
在这个时间出现中国汽车产能过剩论,完全不奇怪。限制汽车产业外资本进入汽车制造领域,让少部分汽车企业继续保持适度垄断,这可能是目下宏观调控因素的一种,毕竟萝卜也不能过剩,问题是中国进入汽车社会只是一个初始阶段,渴望过上小康生活,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日子的人们,绝大多数还没有品尝萝卜。调,还是不调?我相信产业政策的决策者也十分头疼,但是凭公心而论,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出发,汽车产业政策应该倾向支持本土企业,倾向打破垄断,至于国有和民营资本的所谓盲目投资,那也太看低资本投资人的智商了,这么些年来,这么多资本,再盲目投资,也没有投资水稻生产的,稻米不赚钱啊,满世界的资本流来流去,都没有流到水稻田里,那些个盲目,端的比睁着双眼看得清,要说盲目只有中国农民,他们还在一家一户地投资生产水稻。
信息来源:搜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