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15cm小尺寸白花花的普通瓷砖已在上海各建材市场、卖场失踪,营业员都说现在流行仿古砖、印花砖、玻化砖、抛光砖,陈旧品种早该淘汰了。但上海一家没有名气的建材公司负责人揭露,为了消化原材料涨价压力,瓷砖生产企业想出了“以新代旧”的招数,瓷砖整体供货价被抬升了8%左右。
新品上市价格上涨
揭露瓷砖涨价“招数”的这家公司没有在上海电信114查号台里留名,也许这是该公司负责人敢于报料的原因。据说,从去年就开始上涨的陶瓷原材料价格一直到两个月前才开始稳定。但是经过这次原材料成本大涨价,很多陶瓷企业都倒掉了,剩下的厂家把瓷砖零售价大约抬高了8%左右,原材料新增成本大半转嫁给了消费者。
该公司负责人认为,靠消费者消化涨价压力对瓷砖厂家来说风险不小,瓷砖行业竞争很激烈,产品容易被替代,轻易提价无疑会很快失去市场。但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企业不提价就没法存活。在上下游两头逼迫下,瓷砖生产企业对老产品往往不敢提价,而是通过上市新品种来实现涨价目的,比如号称应用了新的科技、采取了特别的花纹,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价格判断。
据解释,不少瓷砖生产企业都推出了新品,各厂家给一级经销商比如大的建材市场、商场的供货价已上抬高了8%左右,考虑到流通领域的代理、分销环节,瓷砖市场的最终零售价可能最高抬升了10%。尽管有些代理商、经销商为了尽快销售,自愿让利1%~2%,但大部分涨价负担还是落在了消费者头上。
据记者近日在上海大型建材卖场了解到的情况,价廉物美的小尺寸白瓷砖、马赛克统统不见踪影,仿古砖、印花砖、玻化砖、抛光砖大行其道,表面呈现花卉、纹理、凹凸的面砖、墙砖,售价基本维持在每块10元以上。号称“岁末大赠送”的一家全国连锁外资建材卖场,最便宜的面砖每块卖1.98元,最便宜的墙砖每块卖1.74元,这些促销品的价格相比3个月前几乎翻了一番。
后续涨价遭遇阻力
广东海关统计表明,陶瓷生产企业正在加紧出货。出口退税降低后,广东省陶瓷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今年1至8月的月平均出口量15.2万吨,9、10月份分别出口18万吨和16.6万吨,均高于此前水平,但随着这股出口潮的退却,按照以往规律,陶瓷生产企业将转入“内战”,很可能是掀起新一轮价格竞争,这对消费者倒是没什么不好。
据悉,瓷砖生产企业以新代旧的招数原本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和陶瓷行业协会的产业导向,这些部门都希望瓷砖和陶瓷生产企业走转型升级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推广创造新价值。因此,瓷砖生产企业新瓶装陈酒的行为可能再接再厉。
据介绍,瓷砖的暗中涨价已对市场需求产生了抑制,目前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建筑装饰市场对瓷砖的需求量已开始萎缩,经销商们只得相应收缩摊子。有些仍从事瓷砖生意的商人开始想办法减少开支,花在仓库、场地上的投入有所下降,瓷砖生意高峰时期曾经每天花费0.7元/平方米的租金,现在已经下降到每天0.5元/平方米,而且现在租借到好仓库相对容易了。
厂商当然也得考虑市场的接受程度。全国连锁的一家外资建材卖场这些天正在全面促销瓷砖,从场面上看,“POP”贴满店堂、堆头摆满走道,打折幅度一般为八折。营业员说促销既是常规动作也是形势所迫,适值陶业旺季,不少原来在旺季月份能够轻松销售1000多万元的一线品牌,如今只得到几百万元的业绩,瓷砖厂商必须加强促销。
产地广东涨价“自保”
据广东拱北海关最新统计,今年1至10月,广东省出口陶瓷制品156万吨,价值2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7%和23.4%;出口平均价格为1561美元/吨,增长16.7%。广东陶瓷制品出口呈现量增价扬形势。同期,广东省出口建筑陶瓷制品12.1亿美元,增长37.9%,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9.5%;出口家用陶瓷器皿8.1亿美元,增长15.5%,占同期出口总值的33.2%。上述品种出口值合计占同期出口总值的82.7%。
广东是上海陶瓷市场的主要货源地,“广东感冒上海吃药”,两者具备因果关系。广东海关表示,陶瓷出口均价上升,既是原料、能源等成本上升的综合结果,也是广东企业为了应对未来两大不确定因素的举措。这两大不确定因素是指出口退税率下调及欧盟附加新的卫生指令。
据悉,我国陶瓷产品出口的利润基本来自出口退税,而今年9月15日起,陶瓷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8%。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直接提高陶瓷生产出口企业的成本,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企业要么不出口,要么涨价出口,而且出口价格的上涨必然带动内销价格跟进。
据说,欧盟的新指令主要针对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可能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必须附有由生产商和销售商提供的书面声明等内容。分析认为,中国的建筑陶瓷命运同样不容乐观,将来也可能遭遇麻烦。我国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标准尚未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国内陶瓷制品的质量难以应对更为严格的欧盟技术壁垒。企业今后做欧洲生意,首先要碰到技术替代及检测费用大增的问题,如果依然按现有思路继续低价抢市场,将在出口领域到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