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空军航空兵某部自1951年组建以来,一直处于国土防空第一线。在抗美援朝和国土防空中,这支部队共击落敌机19架,击伤9架,逼降1架。创造了震惊中外的“3∶0”空战奇迹;此外,他们首创使用机载雷达夜间歼敌的战例,打下了号称“西方战略眼睛”的敌高空侦察机;涌现出了“蜂王”赵德安、“空中千里眼”高长吉、“长空虎将”张以林、“夜空猎手”蒋哲伦、“铁杆僚机”董小海等英模人物。 1964年9月和1965年5月,该部某飞行大队先后被空军和国防部分别授予“霹雳中队”和“航空兵英雄中队”的荣誉称号。在新的历史时期,该部官兵发扬传统,出色地完成了桂南演习、入桂轮战、联合96-2演习、入闽轮战、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改装某新型战机后,该部紧紧围绕谋打赢军事斗争准备,艰苦实干,苦练精兵,使“霹雳之师”不改昔日雄风。
2005年春节,南方人是在阴冷潮湿气候中度过的。
春节刚过,航空兵某部的官兵们就提前结束长假,开始了紧张的忙碌。
这天,是开春以来的第一个晴天,天空一扫连日的阴霾,变得干净清爽,红红的太阳张开笑脸,和着节日的喜庆暖暖地沐浴着大地。机场上,那些早就憋足了劲的小草竞相舒展身子,使劲地从泥土中拱出嫩芽。
时针指向10时,机场上一阵刺耳的警报突然响起,刚才还沉浸在一派静谧祥和中的机场霎时沸腾起来,各路人马、各种车辆奔涌而出,赶赴自己的战斗岗位。几分钟后,飞机发动机的轰鸣便像春雷一样滚过机场,两架新型战机呼啸着以雷霆之势直刺苍穹,航空兵英雄中队参加上级组织的多兵(机)种战术合同演练正式拉开了帷幕。
其实,从1951年组建以来,在这支英雄部队成长的战斗历程中,这只是无数次战斗起飞中的一次。不管人员、机种如何改变,战术、战法如何创新,始终不变的是这支部队“神速、勇猛、顽强”的霹雳作风,正是这种作风使这支敢打硬仗、恶仗的部队,不管是在壮怀激烈的朝鲜战场、同仇敌忾的抗美援越时期,还是在斗智斗勇的国土防空中,都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光辉战例,这段历史值得回味,这种精神值得景仰。
牛刀初试露锋芒
这天是部队成立的五周年纪念日,祖国的第七个生日,也是大队长赵德安率王铭砚、孙辉远、黄振洪等3人于9月28日秘密从佛山转场到惠阳机场的第三天。经过前两天马不卸鞍的值班,空地勤组多少都有了一些疲倦和难熬。下午4时,南方的高温峰值时间已经过去了,机场上吹过一阵阵微风,人们感觉清爽了许多,四架银白色的米格—17Ф此时正整齐地排列在起飞线上,机翼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发光。机械师丁正亮找来一副残缺不全的扑克牌,招呼着大队长赵德安等人在飞机底下的阴影里玩了起来。牌刚抓了一半,一阵尖锐的防空警报突然响起,赵德安一把扔掉手中的纸牌,一边大喊:“有情况,一等!”一边迅速转身跃上梯子,跨入座舱。16点04分,接到指挥所下达起飞的命令后,四机同时开车冲上跑道,呼啸升空。脱离起落航线后,长机一晃机翼,紧随于后的三名飞行员立即心领神会地打开加力,编队迅速爬高到4000米。进入海上待战空域。这时,耳机里传来指挥员的声音:“目标左前方20公里,高度4000,你们飞4500”长机赵德安回头看了看身后僚机的位置,利索地带起仰角爬升到预定高度。并故意推迟了投副油箱的时间。几分钟后,僚机黄振洪报告:“发现敌机4架。”赵德安精神一振,随即命令空中编队扔掉副油箱投入战斗,并命令二号机王铭砚:“你打左,我打右。”四架战鹰如饿虎捕食般迅速从敌后方包抄上去。此时,正在四处张望的敌四号机飞行员偶一回头,一眼瞥见从上而下突然袭来的四架米格机,立刻冲着无线电大叫:“后面有敌人。”敌带队长机如梦方醒,迅速下令分成两批急转180°进行摆脱。我长僚机组随即分开制敌。赵德安一推机头和王铭砚紧紧咬住了敌僚机组的两架美式F-84。F-84飞机速度比米格-17Ф小,但转弯半径也小,台蒋飞行员为了对付我米格-17Ф,专门研究了一套“圆圈战术”——利用F-84速度小的特点“切半径”,把我机甩到外围去当“活靶”。此时,敌长机一看赵德安扑了上来,立即右转180°故意扩“间隔”,敌僚机加大坡度,利用90°转弯切到内圈,企图攻击赵德安。跟在大队长后面的王铭砚一眼看穿了对方的意图,果断一压驾驶杆,一个下滑半滚,死死咬住了敌僚机,空中呈现出一副敌我四机互相咬尾的奇特景象。这是一场十分凶险艰难的比拼,敌我机相距不到600米,飞机转弯角速度远远超出了瞄准具活动光环的跟踪能力,光环早甩到一边不见了。这是一场斗智斗勇斗意志的比赛,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谁承受不住压力想抢先退出“圆圈”,就可能立即成为“靶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敌我四名飞行员抱紧驾驶杆,谁也不敢放松,一圈、两圈……。敌人被赵德安和王铭砚压得透不过气来,几次想溜,都被我机的点射逼了回来,格斗从4000米打到300米,4架飞机已经转了14圈了。敌人再也顶不住了,敌僚机看王铭砚跟得很近,一带杆做了个上升转弯,想趁机开溜,但机警的王铭砚早料到了敌人这一招,一收油门一带杆,机头指向敌机狠狠地扣下了扳机,炮弹一泻而出,敌机被打得凌空爆炸。而这时,早已被赵德安逼得几近崩溃的敌长机目睹同伴被歼,顿时目瞪口呆,忘了后面还有一个可怕的对手。赵德安趁敌人晕头转向之际,抓住战机,一阵炮火,将敌长机击成重伤,在歪歪扭扭飞回台湾的途中,飞行员被迫弃机跳伞。
这次机动设伏,以敌人“圆圈战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国土防空初战告捷,英雄部队羽翼渐丰。
“3∶0”一战显神威
1958年7月,航空兵某部一大队的官兵们正在进行整风教育补课。20日,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朱云谦来到该部,在全体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入闽轮战的动员报告,正式下达了入闽作战命令。领受任务后,一大队全体人员日夜奋战,硬是只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油封飞机的启封、检查、校验和飞行员恢复技术等所有战前准备工作。23日,部队前指率一大队所在团队进驻惠阳。27日虽然天气不好,但该团15架飞机仍然按时秘密转场至汕头担负战斗值班(其余飞机也于两天后全部到达)。
这天已是首批参战官兵到达前线机场的第3天了,和两年前国庆之战一样,又是一个巧合的“3”字,似乎在给人们以某种暗示,前线官兵们也好像都在心照不宣地期盼着什么。但天公不作美,举目一望,整个机场上空浓云密布,10个云量,积雨云就有4个,浓积云6个,云底高只有150米,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10时43分,我远警雷达发现有4架F-84沿闽南海边向南澳岛方向飞来,林虎部队长火速进入指挥所,命令赵德安四机进入“一等”。11时04分,赵德安和他的三名战友“铁杆僚机”黄振洪、“空中千里眼”高长吉、“神炮手”张以林开车升空。为了隐蔽接敌,赵德安一反穿云上升、云上集合的惯例,果断决定云下集合、低空出航,四机在150米的高度上集合好后编队直飞战区,连我方雷达也无法跟踪。出海后,赵德安一眼瞥见上方有一云缝,立即一晃机翼,心有灵犀的4名战将编着队直上云宵,突然出现在敌人后翼。一出云,三号机高长吉立即发现敌机并报告:“右前方,目标两个”,地面指挥所及时予以了修正:“不是两个,是四个”。11时11分45秒,空中带队长机命令僚机组高长吉投入攻击,长机组掩护。与此同时,无线电里传来林虎部队长的声音:“只有一批,你们放心打。”听到这铿锵有力的提示,四名战将为之一振,高长吉和张以林一推油门,一头扑向敌机。敌长机被这阵势吓懵了,一边向上级谎报军情,一边带队负隅顽抗。4架F-84一分为二,一组作诱饵,诱我机攻击,另一组伺机而动。不过,敌人的这套惯用伎俩,早就不知被一大队的飞行员们研究了多少回。敌分我分,高、张的僚机组迅速扑向敌长机组,敌人企图右转摆脱,死死咬在后面的张以林当机立断向敌机头前方一阵扫射,吓得敌人往回一缩,立改左转,把整个肚皮暴露在高长吉的炮口下。说时迟,那时快,高长吉毫不犹豫地猛扣扳机,22发炮弹狠狠地吻上了敌机,目标被打得空中开花。另一架F-84此时已无心恋战,一翻身做了个下滑倒转往海上逃去,张以林看到长机无法回转,立即奋不顾身地跟了上去,敌机连续做了几个摆脱动作,但张以林就像牛皮糖一样紧紧粘在后边,瞅准敌机左转的空档,他一推驾驶杆,对准敌机居高临下地一阵猛轰,打得敌机凌空爆炸。与此同时,赵德安和黄振洪则和敌僚机组较上了劲。刚一交战,敌机企图左转掩护其长机,但赵德安却出人意料地像拼刺刀一样迎头冲去,一顿炮轰,狭路相逢勇者胜,敌人从没有见过这么拼命的打法,急忙改为右转,赵德安带领僚机紧紧追了上去,双炮齐发,敌机中弹负伤,仓皇而逃。事后查证,敌飞行员腰、腿均被击伤。
入闽轮战,首战告捷,三比0完胜的比分震惊了世人。美国合众社7月30日报道说:“超音速的共产党飞机在台湾海峡上空进行了一场使国民党透不过气的一边倒的战斗。”英雄部队从此威名远扬。
夜空歼敌惩顽凶
1954年夏天航空兵某部一团一大队按照上级命令长途跋涉来到吉林郑家屯改装苏制米格-17БФ截击机成为全空军最早组建的夜航大队之一。苏制米格-17БФ装备了机载雷达可用于发现、截获并瞄准目标。由于装备的更新该部夜间作战对地面设施的依赖明显减少了。飞行人员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苦练夜间基本战术、战法和空地协同。全体官兵翘首以盼更大的战果,痛揍顽敌的日子不远了。
1959年的4月,党和国家一个月之内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另一个是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面对这一时局,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我大陆的军事侦察活动。
5月29日,已经临近周末了,再过两天,就是国际儿童节,机场旁边的小学校已经开始装点节日了,可前线的官兵们一丝也不敢懈怠。20时14分,我雷达在粤东海面发现蒋军轰炸机一架,偷偷摸摸地,在我方边境擦了一下边后匆匆离去,敌人这套声东击西的把戏被我前线指挥所一眼看穿,我机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果不其然,佯动目标离去后,仅半个小时,早已于15时47分起飞隐蔽于海上的一架B-17型间谍机便迫不急待地窜入我大陆纵深,先进入广西,经梧州西北折向东南进入广东。23时08分,前线指挥所命令一大队飞行员蒋哲伦升空迎敌,12分钟后,指挥员李宪刚用暗语命令飞行员改换无线电波道,使一向长于窃听的敌人一下变成了聋子,等他们醒悟过来时,蒋哲伦已采用“切半径”的办法抄到了他们的身后。此时,战区上空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层积云10个,碎云3至4个,高度只有300多米,低于我机允许飞行的最低高度400米。但此时,蒋哲伦已全然顾不上这些了。油门一推,按照地面引导,在漆黑的夜空中向敌人猛扑过去。战斗在即,座舱中的蒋哲伦抑制住自己兴奋激动的心情,稳稳地把住驾驶杆,静静地搜索着夜空。离敌机只有30公里了。为了防止冲前,他果断收小油门,放出减速板,将飞行速度减至600公里,一边压40度坡度规避前方海拔1254米的天露山,一边以15米的下降率紧紧跟踪在敌机尾后。距敌3.2公里时,他成功地用机载雷达截获锁定了目标。蒋哲伦像一只猎隼一样机警地盯着目标的一举一动,生怕狡猾的敌人溜走。距离抵近到800米,他用力压下扳机,打出一个长达2秒的连射,以至于自己的双眼被炮弹出膛时的火光刺得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完全凭感觉操纵着飞机迅速脱离。等他恢复常态时,看到左下方有一团火光正在逐渐下落,他判断那是敌机,便一边向指挥员请求第二次攻击,一边冒着极大的危险,将速度减至450公里,再次扑了上去对准火光一顿猛打,直至敌机凌空爆炸方才住手。
0时02分,蒋哲伦安全返航了。这位胆识过人、技艺超群的飞行员,不仅创造了我人民空军首次夜空歼敌的光辉范例,成为世界空战史上用机载雷达击落敌机的第一人,而且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再次诠释了霹雳部队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这一仗的胜利标志着这支部队从此成为全天候的蓝天卫士。
“干将”出鞘斩妖逆
1964年,对于航空兵某部的官兵来说,真是喜事多多:首先是国产超音速歼击机——歼六顺利出炉,而更激动人心的是,空军根据国土防空战略需要,决定该部三团全部换装歼六,接着是9月份三团一大队被空军授予“霹雳中队”荣誉称号,官兵们击掌欢庆,奔走相告。
与此同时,海峡和东南沿海上空的空中争斗却注入了新的内容。上世纪50年代以来,蒋帮空军对大陆的空中军事活动屡屡遭到沉重打击,他们心里有太多的不甘。自从美国“老板”恩赐了一批RF-101后,他们的心里又开始“活泛”了。RF-101是一种由F-101改装的超音速侦察机,它性能好,可以作超音速飞行。蒋军装备这种新机型时,正值美国大规模发动侵越战争,为给“老板”抬“轿子”,蒋帮空军加紧了对我大陆的军事骚扰活动。刚开始时,由于该机性能优越,加之我空军飞行员对这种新机型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敌人头几次行动都得逞了。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当时承受巨大压力的空军决定把三团一大队推上前线,专门对付RF-101,缓解东南沿海的防空压力。
秘密领受任务后,以高长吉等5名飞行员组成的小分队,立即飞赴广东兴宁,开始了紧张的战前针对性训练。他们练思想、练作风、练战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心里都憋足了劲,一个个都企盼着亲手摘取胜利的果实。
机会终于来了,1965年3月18日,蒋帮两架RF-101紧贴海面向汕头机场飞来实施空中侦察,指挥所立即下令高长吉起飞,到汕头机场西面的待战空域待命出击。敌人凭着新式装备的庇护,肆无忌惮地压着汕头机场跑道中线一边爬高一边照相。高长吉机警地沿着敌人的航迹爬升到11000米,由于追击的速度太大,又因为杂波干扰无线电而未听清指挥所的引导口令,他一下冲前了敌机2公里。干扰消失后,高长吉立即意识到自己冲前了,他手脚并用,利索地将飞机反扣过来,往回搜索,一眼就发现了正在其右后下方飞行的两架敌机。他几乎是本能地,一口气连续准确地完成了十几个战术动作,迅如奔雷般地进入了有利攻击位置,飞机在全加力状态下居高临下地向敌机猛扑过去。这是自改装以来,全大队谁也没有飞过的极限速度,所有的情况都是陌生和令人恐惧的。战鹰像野马一样一会儿自动抬头,一会儿左右摇摆,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高速度俯冲带来两个多G的“负载荷”。这是对人生理和意志的残酷考验,而这时的高长吉眼中只有敌机,没有时间去咀嚼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不适,双手死死抱住驾驶杆,义无反顾地冲向与之“赛跑”的对手,其迅猛之势吓得敌长僚机手足无措,竟忘了说中国话,一个劲地用英语狂呼乱叫,掉转机头玩命地向海上逃去,并笨拙地做着“S”型机动互相掩护,企图干扰高长吉的视线以摆脱攻击。机智的高长吉没有被敌机所迷惑,在敌机机动的中线上死死咬住敌僚机,近些……近些……再近些,眼看12海里的领海线就要到了,高长吉屏住呼吸,稳住瞄准具光环,几乎用整只手扣下了扳机,弹响敌机落,敌僚机未能逃脱覆灭的厄运,一头栽下深海,敌长机顾不上同伴的性命,如丧家之犬般夺路而逃。
惊心动魄的战斗结束了,RF-101的神话彻底破灭了,这一仗使“神速、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得以淋漓尽致地显现,换装后的英雄部队更加焕发出无穷活力。
勇闯升限灭“火蜂”
1964年8月的“北部湾事件”之后,美国把侵越战争从越南南方发展到北方,其侵略行径立即遭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共同反对。恰好这时,已临近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祖国大地到处是声讨霸权主义的愤怒人群。但一贯我行我素的“山姆大叔”仍然肆无忌惮,在大举轰炸越南北方的同时,经常使用高空无人机,对我云南、广西边境进行侦察骚扰。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我空军决定指派有作战经验的航空兵部队入桂、入滇轮战,进行反侦察作战。按照上级命令,三团副团长杨桂华立即率由一大队董小海、纪金章组成的反侦察作战小分队进驻南宁。
美国使用的无人机,代号为BQM—147G,因为其机身小巧轻盈(机身直径不到一米),所以取名叫“火蜂”,它可在17000米以上的高度飞行,平时都选择平流层进行活动,别看它不起眼,要收拾它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用歼七去攻,相对速度太大,很难瞄准,用歼六打它,它的飞行高度又超过了歼六的静升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小分队3名飞行干部虚心向其他兄弟部队学习取经,掌握了利用飞机动升限进入目标有效射程的基本理论。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计算和试飞摸索,他们终于取得了一组组准确数据,掌握了在平流层用歼六打击“火蜂”的基本技能。
机会总是垂青有心人。1965年4月3日,又是周末,梅雨季节中一个难得的大晴天,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碎云,因为前几天刚下过雨,天空被洗涤得一尘不染,美国人没有放过这一侦照的好天气,“火蜂”又出动了,耀武扬威地直入我广西领空。为了逃避打击,在研究了我机的活动规律和性能特点后,这一次,他们选择了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高度——18100米。前线雷达发现敌机后,指挥所立即命令纪金章、董小海双机跟进起飞,纪金章打头阵,董小海殿后,进行二波次攻击。升空后,在地面引导下,纪金章很快发现了敌机并进行攻击,但两次攻击均因距离太远而未能奏效,只好退出战斗。董小海随后进入攻击航路,此时目标开始做小动作机动企图逃脱。董小海按照自己在无数次试飞中总结出来的“缓转弯、小坡度、外侧跟踪”的有效方法,稳稳地跟在后面。看着目标进入了预定观察角,他柔和带杆跃起,却发现瞄准具中的目标影像很小——射击距离太远,他果断停止了攻击,放下机头,耐心地跟在后面,一边认真思索着对策一边寻找战机。当听到指挥所再次下达跃起攻击的口令时,他机智地稳住状态,继续让飞机作大速度追赶,近了……近了……,看着观察角已增加了一半,他果断带杆,战鹰轻盈跃起直向敌机冲去,他顺利跃上了18100米的新高度,并迅速形成攻击态势,果断扣下扳机,一串火舌从翼根处喷出,死亡之神撞上了“火蜂”,敌机四分五裂,一头向下栽去。
董小海这奋力一击,不仅给了美国人当头一炮,而且使该部队的作战空间从对流层拓展到了平流层,直接引发了该部队以创新战术战法、扩大作战空间为主题的新一轮练兵运动,部队战斗力日臻成熟。
继往开来担重任
时光飞逝,日历翻到了2004年。金秋十月,在南方依然树木葱茏的时节,大西北已是北风萧萧、寒意袭人了。与干冷的天气相反。此时,某训练基地的中央指挥大厅内正热热闹闹地导演着一场好戏,航空兵某部赴西北实弹射击训练开始了。只见大厅内各种现代化的仪器不停地闪烁着信号灯,各类技术人员在紧张地忙碌着,观察席上的人们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对面墙上那个巨大的电子屏幕。
预定时刻到了,机场上,两枚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一架新型战机迅速升空,驾驶这架飞机的是“航空兵英雄中队”的两名年轻飞行员。此刻,他们娴熟地驾驶着战鹰,准确进入靶区,搜索、发现、瞄准、射击,一气呵成,某新型导弹呼啸着离机而去,前舱的大队长自豪地注视着导弹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扑向地面目标,随即利索地压杆蹬舵,带起机头,迅速向斜上方脱离。十几秒钟后,地面传出一声巨响,导弹直接命中靶标。一大队的飞行员打出了空军航空兵部队该型导弹靶试的最好成绩,指挥大厅内的人们欢呼雀跃,不仅为这一箭中的的好成绩而欢庆,更为英雄部队代有传人而欣慰。
其实,数十年来,这支部队转战南北,不管是硝烟弥漫的血火战场、急难险重的抢险救灾还是大公无私地支援国家建设,一茬接一茬的官兵们始终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努力浇灌着这支英雄部队的荣誉之花。现在,谋打赢军事斗争准备又赋予这朵荣誉之花以新的时代内涵,荣誉和责任的接力捧传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手中,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面对风起云涌的新军事变革,他们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齐心协力带领官兵放手奔跑在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上。
英雄部队的明天将更加辉煌! (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