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1月15日电(评论员丘峦)近些年来,美国舆论患上了东南亚焦虑病,一片哀鸣,对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异常不安,无时无刻不担心中国在东南亚的势力超过美国,成为该地区的王者。
美国新一期《时代周刊》的专题报导指出,中国急增的商贸影响力,惠及东南亚。而美国因处理中东问题不力,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中国正好趁此真空状态,取代美国在区内的王者地位。这样的观点,是美国焦虑病的典型表现。
已在《洛杉矶时报》工作27年、2004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泰勒.马歇尔(Tyler Marshall)去年从一个不同寻常的机构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采访任务:探索不被美国新闻界注意的世界政治大趋势,即中国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正在崛起的影响力。他说,“东南亚地区正在进行中的美中(权力转移)发生得悄无声息,既没有刀光剑影(no major confrontations),也没有厮杀声和口号。我担心的是,美国决策者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东南亚已经变了模样,会有多震惊。”
如泰勒.马歇尔一样,担心美国在东南亚失利的美国知识分子人数很多,但是也有看问题角度不同者。总体观点大致有三类:
一,认为美国近些年来对东南亚的关注严重不足,政策滞后,影响了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泰勒.马歇尔是持这种观点的。马歇尔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对于美国来讲,唯一对其在东南亚利益产生威胁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身对这一地区的忽视。”如果美国对这一地区发生什么多关心一些,合理地关注后来的进展,推行一些互利的政策,美国是不会失去东南亚的。如果美国在东南亚三心二意,注意力全留在中东,不听东南亚国家的需求,一味推行自己的议程;而同时中国在东南亚追求双赢和互惠的政策,提供援助,倾听对方的声音,为本地区提供经济推动力和未来共同增长的利益远景,东南亚将对同中国合作保持强烈的愿望。那么无疑东南亚将越来越多地回应中国的声音。”
二,认为中国的东南亚政策比美国的好,更能吸引东南亚国家。如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历史系主任克莱默(Kenton Clymer)指出,近年中国对东南亚采取的政策比美国卓越得多;中国致力安抚东南亚各国,令它们相信中国在区内不具威胁,又作出许多承诺,以及与东南亚各国就南沙群岛争端签订和平协议。这些政策十分奏效,令东南亚相信中国并未威胁区域安全。相对之下,近几年美国在区内的政策并不成功。
三,认为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仍具有优势,不担心中国会把美国势力从该地区挤出去。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去年6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研讨会,与会专家探讨了中国推行软实力的方式、中国软实力影响力超过美国的原因、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因应之策。 与会专家认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仍然有很多的优势。美国和日本的巨大的经济实力仍然是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的目标;美国的大众文化仍然受到欢迎;美国所奉行的民主制度仍然在东南亚国家有吸引力。专家建议美国要重视和加强公共外交,改善自己的形象。
其实,中美对东南亚的政策各有长处,各有劣处。中国秉持“和谐世界”的理念处理与东南亚的关系,以睦邻友好的态度来对待东南亚,以共同繁荣进步为发展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守则。这样的理念,在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中是找不到的。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历史上遗留下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处理好。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更多是强权政策,总是居高临下的。2002年3月11日,美国正式宣布反恐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并将反恐战场向东南亚转移,东南亚成为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的“第二战场”。从此,美国对东南亚的兴奋点主要在反恐上面,对东南亚的发展关注有多少?但是无论如何,中美政策都有各自的合理成分,中美对东南亚政策是两条道,各走各的。
必须知道,中美两国谁都不可能成为东南亚的王者,因为东南亚国家有自己的考虑。东南亚一些官员曾表明,在对外交往上,他们不会采取单向外交,即不会偏向中国或美国,而是广交朋友,从中获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防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吴翠玲说,在她看来,“东盟不是欧盟,10个成员国间的差异远比共同点要多。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站在一起对抗某一个大国,实际上,它们内部总是有些争执的。东盟10国总体上可分成三个集团。以新加坡和菲律宾为代表的第一集团更愿意和中国接触,同时在长远的安全利益上信任美国;走中间路线的马来西亚和印尼在和中国接触的同时,对美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上的过多介入有所顾虑;第三集团是泰国和印度支那地区的国家。它们从历史上就和中国显得亲近,如今还是紧密地和中国站在一起。”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与美国各有需求,吴翠玲的话对我们是一大提醒。
中美两国在东南亚,没有必要对抗,不可能一个国家取代另一个国家。除了东南亚自己,谁都不是东南亚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