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否前政缺,群盗多蚊虻”,唐代诗人颜冑的一首《适思》,反映了古代的盗墓现象。安徽省六安市双墩村正在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西汉“六安王”大墓也未能幸免。经鉴定,墓室中一些唐代的碗等工具即为当年的盗墓贼所用。
据新华社合肥1月21日电,据专家介绍,此墓早在唐宋时期就已被盗,主室内棺已经遭受破坏,珍贵物品也所剩无几,仅能从一些散落碎片遥想当初的满目生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双墩一号汉墓考古发掘工作领队杨立新介绍说,去年3月,安徽省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封土正中发现一直径8米以上的大盗洞,越往下越窄,打穿了11米高的封土,直通墓室盖板。盖板北端有4个大小不一的盗洞,几乎处于东西向一条直在线。其中,东西两端的盗洞最大,尤其东北角的盗洞达到1.6米×1.3米大小,这两个盗洞被斧头凿穿了,通向题凑与主棺之间的回廊,另外两个小盗洞则与东边的大盗洞紧紧相连,位于主棺棺椁之上。
发掘现场负责人汪景辉说:“墓室题凑之上的第一层盖板厚度达到了1米,从凿印痕迹来看,每一斧的凿击都相当有力。从墓室内的情况来看,回廊之中,东边的墓门有凿击痕迹,与之相对的主棺棺椁也被凿通。就是从这里,盗墓者对棺椁内的主棺造成了破坏,室内随葬品也遭受盗掘和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