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养成排队习惯需要多少年
大 中 小] 发表评论
来源:中国青年报(07/02/13
08:56)
迟国维
2月11日这一天,北京的各地铁站都反复播放着同样的录音:今天是北京市的“自觉排队日”,请您自觉排队等候上车。
学者北野先生表示,在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推行此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从首个自觉排队日中出现的没人监督不排队的情况,可以看出市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预计在3~5年内,市民会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2月12日《新京报》)
三五年就能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北野先生未免太乐观了。现在,大家都羡慕日本人的排队文明,但不知道日本人文明习惯的培养,经历了上百年历程。
从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开始,日本出现了提倡和讨论公德的热潮,报纸、杂志、学术刊物、教育界都加入,可说是风起云涌。这股潮流在明治三十四年尤其兴盛,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公德一直是日本文化界注意的问题,至少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从明治三十四年1~4月,《读卖新闻》刊载了一百五十个有关公德的实例。这是报社当局为唤起民众的公德意识而进行的计划,报社同时并开办一连串的“公德养成风俗改良演说会”。明治三十六年(1903),《读卖新闻》将报上刊载的一百五十个例子修订成一百三十个,连同演讲会记录和当时若干有关公德的讨论,汇集成书出版。此书把刊载的实例分为九类:众人聚集场合中的公德,对待公物的公德,对待他人之事业与物品的公德,有关收受运送财物的公德,关于与他人之约定的公德,与遵行法规有关的公德,与政治有关的公德,与商业交易有关的公德,在应表示同情友好的场合中的公德。所谓的“与政治有关的公德”只有三例,都是关于民主政治中的行为规范,完全无关个人对集体的效忠。从此书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大概归纳出,在作者和编者的心目中,“公德”有两个主要的性质:一是个人在公共场所和对集体利益应有之行为,另一则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其他人(主要是陌生人)应有的态度与举止。很明显,这个观念的社会伦理意味很浓厚,政治伦理,集体主义的色彩则非常淡薄。总之,从种种迹象看来,20世纪初的公德热潮就是近代日本社会伦理意识发展的高峰,公德观念也可说是这个意识最明确的结晶。
邓公当年乘坐日本新干线列车后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走一百年。想想日本20世纪初的公德热潮,我不知道我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还要走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