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逗“时髦”
“时髦”这个词造得实在好!“时”是指时间,“髦”按字典上的解释是“幼儿前额上的一摄短发”。幼儿很快要长大成人,如果一个大汉再在脑门儿留一撮短发,岂不滑稽!所以“时髦”是“小儿科”一类的事物;凡是“时髦”的东西,都是不得长久的。得以长久流传的东西,都不能叫“时髦”。
“时髦”在“人体包装”上的表现最为明显。有一个时期流行窄裤子了,窄得必须有人帮着往下拽才能脱掉。人们不继追求“新”,慢慢地裤角便开始宽起来,一直宽到喇叭裤。原来高跟鞋的后根细得像钉子,前二年来了个“突变”,鞋底像一块黑面包。追逐“时髦”的女孩子们认为鞋底越厚越“时髦”。有的鞋底厚达五寸,你一看就觉得不舒服,而且令人担心:她们走路时会歪了脚脖子。当时我估计这种“高根”可能“时髦”两三年,可是一年多就消失了。
人体包装的服装,追赶“时髦”最甚,变化也最快,一年好几种款式和颜色。偶而看看时装表演。我实在弄不明白:用胶合板围一个圆圈,再用手指粗细的麻绳系在腰间,点缀几根布条,就是新款裙子;用五颜六色像高筒靴,戴在头上就是新款“帽子:还有的把帽子做得像一把雨伞,周围再系一些一米长的绳子,怎么让人戴呢?;有的新潮设计家,把裙子设计成两头小中间粗的“瓶子”,那“曲线”就像一个装满粮食的麻袋;发式是精心“策划”得像刺猬似的;在胸部周围扎一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料做的“刺刀”式的饰物,令人看着眼晕……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有专家解释说,这些都表现了设计家的“理念”,情感、思想,甚至其中有哲理。我们作为外行的看不懂:把人当成一棵树,挂上五花八门的饰物,表现了什么哲理呀?
也有朋友说:你不懂!这时装本来不是让人穿的,是把人当成物(像画家的纸),设计师们在人体上搞创作。艺术要美,可是对这“创作”,我也看不出来它们“美”在何处?
我业余有一个爱好——搞点小泥塑。世界上有漫画,我把自己的诸多泥塑,命名为“漫塑寓言小品”。十多年前我做的“漫塑寓言小品”中,有一个题目叫“时装表演印象”,塑了三个女士,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扭着超众出群的姿式。下面配有说明词云:
走一走,站一站,
扭一扭,看一看。
难看不中穿,
新潮向怪诞。
结论是越怪诞越新潮,越时髦。
我有时也看男时装表演。他们穿的倒都是真的衣服,不像女模儿那么怪诞。但给我的印象是:个个黑着一张脸,台步沉重而庄严,双手插进裤袋中,也有赞词云:
傻呵呵地走,
傻呵呵地站,
个个像保镖,
看着心打战。
……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时髦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无处不在。这是多元化审美和人们追求自由的表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谁也无权干涉。我讲讲自己对追求“时髦”的印象,也应该不受干涉的。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也有追求时髦的风气。世界上什么“主义”“风格”的作品流行了,打响了,炒得沸沸扬扬了,于是便有也叫做作家的人跟“风”,猛追“时髦”了。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好像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责任感,跟“风”猛追,但凡是追赶者,总是比追赶对象慢几步,正好闻着前面人的屁味。他们也出版作品,其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的个性。
这类作品,也可能红极一时,但绝对不会长久。“追时髦”是追不出好玩意儿的。
文学作品贵在创新,既不能重复模仿别人和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每一篇(部)都应该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无可代替的“这一个”。“我就是我,我不能代替别人;别人也代替不了我”。
……
我这短文,叫“挑逗”时髦。不叫“挑战”。因为“挑战”者,希望有人应战;“挑逗”者,逗一逗给他们,开个玩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