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诞节前,北京几个博士联名抵制“过圣诞节”,其智商其举动令人生疑,想到一个成语:螳臂挡车。昨天,又有十位京津粤等地名校的博士们联名抵制“于丹现象”,我又想到一个成语,还是螳臂挡车!
大凡一种现象,不管是文化现象还是社会现象,肯定有一个强大的基础做铺垫,没有了这个铺垫,就是神仙也难以成就一种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近于“铺天盖地”,更是因为这种基础的支持,套用一种说法,叫做群众基础雄厚。
就说圣诞节吧,其实并没有多少中国人是因为信仰基督才过圣诞节的。中国人过圣诞节就跟去肯德基麦当劳一样,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好奇和融入,这有些象世界杯来临时人人看球的现象差不多,你若不看就没有了跟别人交流的共同共通的话题,你就有一种被群体排除在外的感觉,所以,假球迷在那个时候超级多。反过来说,过圣诞节也是这个理,大家都有这个概念,你如果没有,未免让别人觉得老土,有些刘姥姥进大观园农民工进城的感觉,所以你得有。其次,对于广大商家而言,圣诞节来临无疑是天辞良机,商机无限哪,如果禁止圣诞节期间任何活动的话,最先强烈反对的不是那些给自己找个借口出来活动的人,而是那些看着我们口袋余钱的商人!一方想出来活动,一方提供场地服务,你情我愿,交易形成,多少类似于色情业,怎么禁也禁不住的(色情业是人类最为古老的服务行业,从来就没有被完全禁止过,并且是社会越繁荣其业越昌盛)!结论:博士抵制“过圣诞节”是螳臂挡车。
再说于丹现象。于丹之所以火,首先是她的讲解庸俗化(她的原话),也就是大众化,能够为广大电视观众所理解;另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的电视观众讲解了圣贤的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让铜臭遮蔽了的人性重新露出了光芒,人心思善造就了于丹成就了于丹。于丹现象的出现不奇怪,因为,谁都无法否认,我们的生活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温饱解决之后,人们自然滋生了对文化对文明的渴望。话说回来,如果没有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百个于丹也不可能掀起时下里“孔孟之道”的热潮。于丹再火也只是火在城里人火在文化人中间,她绝不可能火在老少边穷地区,火在广大的农田里干活的农民中间,就象超女,再火也不是农民们谈论的话题一样(好象有些走题了)。于丹现象,尽管是暂时的,但绝不是几个博士在那里一联名一抵制就能抵制得了的,因为它有一个群众接触,结论:博士抵制于丹现象,还是螳臂挡车!
尽管一种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推波助澜始作俑者最初正是那些所谓的文化人,或者是有钱有闲想"文化"一把或者"文明"一把的社会名流或商人,圣诞节如此,情人节如此,"于丹现象"更是如此,文化人的可恶可见一斑。
读书读到了博士,尤其还是语言文学专业,也该明白点道理了吧,莫非是把书读成了草?!否则,其智商其举动就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