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惨重的两个重要原因》和《还原历史-关于上甘岭战役几个问题的澄清》在网上发表后,引起网友争议。今天,某网友以《恶搞了彭德怀再恶搞上甘岭意欲何为》(以下简称《恶搞》)为名对我进行攻击。看了《恶搞》一文,我觉得有必要说两句。
首先,《恶搞》一文中提到的恶搞彭德怀的文章,我没看过,无法评论。但《恶搞》一文涉及到上甘岭战役的部分,水平不高,可以说是无知!而且作者以无知为荣,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气概对我的两篇文章发起攻击。在此,我必须对该文予以驳斥。
一.我的文章从未否认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取得胜利
我在《还原历史-关于上甘岭战役几个问题的澄清》一文第四部分“上甘岭战役我军是否获得胜利?”中明确写道:
“联合国军在有充分准备、掌握绝对制空权、炮兵火力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投入数万兵力进攻志愿军据守的两个山头,最后损兵折将一万几千人,却只占领了其中一个山头的一小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彻底失败。
我军在没有制空权、炮兵火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面对敌军的突然袭击,顽强作战,以与敌人相同的伤亡代价基本守住了阵地,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在《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惨重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文的第六部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否都应放弃?”中,我是这样写的:
“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认为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我军当时都应放弃,为守这两个山头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不值得。这种说法是从一个极端又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果按此说法,抗美援朝是不是也不应该打?因为抗美援朝肯定要付出很大伤亡。
我们必须看到,尽管上甘岭战役我军伤亡很大,但敌军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我军守住了三角山和大部分狙击兵岭,可以当之无愧地说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而敌军原先打算花3到5天时间,以伤亡两三百人的代价夺取这两个高地,结果,打了40多天,伤亡一万几千人,也只拿下了其中一个高地的一小部分。这是一个连敌人都承认的巨大失败!从此,美韩军彻底打消了向我军阵地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企图。我军可以腾出手来,加固东西海岸的防御,防止敌军在我侧后登陆。并由阵地防御逐步转为大规模阵地进攻。”
请问,我上述说法是恶搞上甘岭吗?
二.《恶搞》一文在关于美军发动“摊牌行动”意图上的无知
1.《恶搞》一文的第一部分“上甘岭战役是如何打起来的?双方的战略意图是什么?恶搞上甘岭战役意图是什么?”对于上甘岭战役的起因是这样写的:
“上甘岭战役完全出乎我志愿军的意料,对联合国军来说是出其不意,其战略意图是先攻五圣山逼我志愿军减弱布署在谷地的兵力,再用机械化部队突击谷地,突破谷地后将是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的近百公里的平川盆地,就能将整个战绩向我方推进一百多公里。也就是说,上甘岭如果守不住,谷地将无法防守,谷地无法守后面的近百公里盆地更无险可守。美军死攻上甘岭四十三天是围魏救赵之策,如果我军抽调谷地兵力增援上甘岭正中其计。”
请问,你的上述写法是你个人的猜测,还是来源于我军或美韩方面的军史资料?你知不知道范佛里特制定的“筷子6”和“筷子16”计划?
1952年4月,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制定了“筷子6号”作战方案。该方案计划在美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动用韩国的一个加强师,由美九军防御正面发起攻势,突击位于“铁三角”地区中央的西方山,将战线向北推进到金城、平康一线。
接着,他又制订了“筷子16号”作战计划,作为“筷子6号”的预备方案,计划在美军强大火力的支援下,投入韩国第一军团,进攻南江河畔的北朝鲜军队,将战线推进到南江河一带。
但李奇微首先否定了“筷子6号”计划,对“筷子16号”加了一堆限制,后来也没实施。接任的克拉克也否定了范佛里特的进攻作战计划,认为会造成美军大的伤亡,造成战局不可控。
1952年9月,总想搞出点战绩的范佛里特针对三角山和狙击兵岭制定了“摊牌作战”方案。这个作战方案的立足点是:在有足够炮火支援的情况下,投入两个营的兵力、,伤亡200人左右,用5天时间占领三角山、狙击兵岭。由于此方案规模不大,得到了克拉克的批准。克拉克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了他批准摊牌行动:三.《恶搞》作者对于抗美援朝战史一知半解,文章错误百出
1.《恶搞》说:“即使45师准备向注字洞南山发起战术反击也不是失误,战争就是在不停地进行攻与防的转换,....”
这说明他根本不了解45师向注字洞南山发起战术反击是怎么回事!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底,中朝军队8个军在180公里的战线上向敌军60个目标发起进攻,最后占领敌连排级据点17处。这一系列的作战,统称为“秋季战术反击”。38军进攻韩9师据守的白马山之战,也属于这次战术反击中的一战。45师计划进攻注字洞南山,也属这次秋季反击作战范围。只不过上甘岭战役开始两天后,志愿军进攻注子洞南山计划。但即使批准了,当时45师也没有能力去打注子洞南山了。
2.《恶搞》作者引用我的文章说:
“长期以来,我们宣传说,敌军在上甘岭战役中除了占领我方前沿的两个班阵地外,一无所得。这两个班阵地,毫无疑问就是狙击兵岭的7、8号阵地。但除了这两个阵地外,我军真的完全守住了狙击兵岭其它所有阵地吗?答案是:不见得!我们再看看《韩国战争史》是怎样写的吧:‘第二师在狙击棱线(“棱线”是韩国人的说法)进攻战斗中,虽然未能夺取敌人的Y高地(即537.7北山1号阵地),但攻占了主峰A高地(即537.7北山2、3、4号阵地)和岩石棱线(即537.7北山5、6号阵地),……’。
在作者眼里,我们的军史都在胡说八道,唯独韩国的军史是正确的。”
请问《恶搞》作者,我军的正规军史里,对于上甘岭战役结束时我军占领狙击兵岭哪些阵地怎么写的,你知道吗?你还是去看看军科编写的抗美援朝战史吧!
我在《还原历史-关于上甘岭战役几个问题的澄清》一文中,登出了12军34师上甘岭战役总结中的部分内容,你看过这段总结吗?这是韩国军史吗?
3.《恶搞》文章说:“作者的两篇文章用大篇幅来论证双方伤亡,这在各国的军事评述中都是罕见的,着力要营造一种恐怖气氛,着力宣扬美军装备的优势,着力宣扬炮火的杀伤力,甚至到了‘美军的伤亡70%是我炮火杀伤造成的’荒谬论点……”
《恶搞》作者连上甘岭战役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都不知道,还有脸谈什么上甘岭战役?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不止是美军)伤亡的70%是我炮火杀伤造成的,这不是我的说法,这是我国军史上的正式说法。上甘岭之战,是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炮战(打了40万发炮弹)。这一点在我军作战史上有重要意义。
第五次战役时入朝的部分志愿军部队就已经换装苏式装备了。进入阵地战后,一线部队全部换装苏式装备。所以,到上甘岭战役时,我军的武器装备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弹药储备也比较充足,与抗美援朝初期大不一样了。
但与美韩军相比,我军仍处于劣势:
1.我军火炮数量仍不如美韩军。
2.弹药不如美韩军充裕,国家当时很穷!
3.没有制空权。
另外,我军对于炮兵的使用及步炮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
总之,《恶搞》一文,水平不高,通篇充斥着文革语言。奉劝《恶搞》作者,漫骂不是战斗,你的文章骂了半天,除了暴露出你对抗美援朝战史一知半解外,根本就没有能驳倒我文章的地方!“我是以我使命的基本条件为依据的,即采取守势。政府既没有授我权力,也没有给我军事资源以获致胜利,却训令我尽一切努力尽速实现停战。范佛里特及其所属各级指挥官,同我一样,处此守势作战之情况下,至为焦灼。他不时呈报在窄狭地区作有限攻势之计划。除极少之情况外,我总是拒绝他们。假若我们不是进行决战,这样的去损失兵力是没有意义的。唯一的例外是狙击兵岭、三角形山之作战。是役开始于1952年10月14日,恰在哈里逊停战谈判暂时休会之后6天,而这次休会竟是一整个的冬季。”
可见,当时美军并无大规模进攻平康谷地的计划(“筷子6号”早就被否定了),进攻上甘岭也不是什么“围魏救赵”,吸引我驻守平康的部队增援。克拉克和范佛里特怎么会知道我军增援上甘岭就一定要调驻守平康谷地的部队,而不会从别处调兵呢?三兵团后来不就是把后撤休整的12军半路拉回来增援上甘岭的吗?
在当时,志愿军各级领导不可能知道敌军的意图。所以,判断敌军大规模进攻上甘岭只能认为敌军要以上甘岭为突破口,进一步进攻五圣山。但五十多年后的现在,在敌方资料都已公之于众的情况下,《恶搞》一文的作者还在胡扯什么“围魏救赵”,岂不可笑!
《恶搞》一文作者接着还写道:
“对美军来说,攻下上甘岭或调动谷地的兵力两个目标中只要达到一个目标就是胜利,就意味着能将战线向前推进一百公里。正因为如此,上甘岭战役才成了世界瞩目的战例,上甘岭战役双方投入兵力的密度与火力的密度超过了二战中任何一次战役,即使柏林战役的兵力密度与火力密度也比不上上甘岭战役。我十五军抗击火力占绝对优势的数倍兵力达四十三天之久并守住了上甘岭,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战略意图,……”
这纯粹是信口开河!即使美韩军占领了上甘岭,也不意味着就能将我军逼退100公里,因为上甘岭后面还有海拔1000余米、更加险峻的五圣山。
上甘岭战役15军只打了23天,另外20天是12军打的。我的文章里说的很清楚,不再重复了。敌人在兵力上也没有达到数倍于我的程度。就算按以往一贯的说法,也是敌军6万人,我军4.3万人,何来数倍?
二.《恶搞》对于上甘岭之战越打越大成为战役的原因完全想当然
《恶搞》提到上甘岭战役越打越大时是这样说的:
“(美军)动用如此大的兵力火力仅仅是为了改变一下防御态势?死攻上甘岭四十三天仅仅是因为恼羞成怒?如果真是这样范佛里特就不配当美军第一主力集团军的司令,如果真是这样范佛里特就要被美军军事法庭问责,运用这么大的兵力打了四十多天如果其作战计划不经过美国军方总部的批准是不可能实施的,这是常识。战败的一方总要给找个台阶好下台,……”
《恶搞》作者完全是在想当然。我在《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惨重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文中,之所以要把上甘岭战役的全过程写出来,就是因为不写出来很多问题讲不明白。
美韩军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占领了大部分狙击兵岭和部分三角山,尽管当晚我军反击将敌人赶下了阵地,但敌人通过一天的作战看到了取胜的希望。从第二天起,敌军与我军在阵地上拉锯,每天都有进展,直至10月18日完全占领两个山头。19日我军大反攻,第二天就被敌军打了下去。所以,敌军是在不断取胜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投入,同时不断增加伤亡的。美7师在占领三角山后,有了面子,但由于伤亡较大,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只能补充南朝鲜人),在10月25日撤下整补,将阵地交给韩2师。10月30日我军反攻夺回了一部分三角山(注意:不是全部三角山),当时,韩2师师长丁一权正要升任副军团长,美军夺下的阵地在他手里丢了,丁一权当然不干,急忙组织部队在31日反攻三角山,夺回失去的阵地。结果进攻一天只有伤亡,没有进展。敌军一连攻了几天,结果不仅再没攻上过三角山,连原来没丢的那部分阵地也丢了。由于看不到任何胜利希望,敌军只好在11月6日停止了对三角山的进攻。
由于狙击兵岭易攻难守,敌人组织一次大规模进攻就能占领全部或大部分狙击兵岭,造成我军较大伤亡,所以,敌军一直不停地与我军在狙击兵岭拉锯。直到武效贤采用新战法,放弃部分次要阵地(3、4、5、7、8号阵地),以保存实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狙击兵岭阵地才在新的“平衡”下得以巩固。
所以,克拉克所说“这个开始为有限目的之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当一方获致暂时之优势时,另一方即增加其赌注。猛烈的战斗连续十四天,以后间歇的冲突又有一个月。我认为这次作战是失败的。”并非是下台阶之语,而是事实。
另外,我在《还原历史-关于上甘岭战役几个问题的澄清》中也讲了我对克拉克这段话的看法:
“克拉克对于上甘岭战役的说法明显带有美国人惯有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心态。这次战役是美国人发起的,难道只许美韩方面不断投入兵力、火力发起一次次进攻,不许志愿军投入部队保住自己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