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东京电记者吴仲国报道:日本文部科学省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高崎史彦教授等7月23日在罗马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有关宇宙充满物质,“CP对称性失衡即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近乎100%存在的观测结果。
现代理论认为,在100多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应同时产生同质量的粒子和反粒子,两者相遇便会湮灭同时释放出能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宇宙内充满了物质。对此,1964年美国科学家克罗宁和菲奇在研究K介子时发现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1973年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了“小林·益川理论”预言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原因是夸克的反应衰变速率不同。但由于当时科学家们只发现了3种夸克,因此一直很难证明这一预言。
37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6类夸克已被发现,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今年7月6日,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的国际科研小组利用重1200吨的BaBar粒子探测器已证明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7%。日本的KEK自1999年就组成了国际科研小组开始证明这一现象的存在。他们利用BFactory加速器制造了大量的B介子和反B介子,然后观测它们衰变的速率,结果显示,不守恒现象存在的概率为99.999%,该结果比美国的观测结果要精确得多。
目前在KEK工作的小林诚教授和担任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益川敏英认为,这次观测结果虽证明了电荷宇称不守恒现象的存在,但今后还必须进一步破译其不守恒原理。随着今后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很有可能出现物理传统理论不能解释的意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