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功地人工构建成湿地系统,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微生物的作用,并经过多层过滤,降解污染,净化水质。领导这项研究的是中科院水生所吴振斌博士。
湿地指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水体的生态系统,包括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也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深的沿海水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主持该项目研究的吴振斌博士介绍说,湿地系统净化功能强,“劣五类”地面水,经该系统处理后,出水水质可达II-III类,而时间仅要10个小时左右。吴振斌博士在汉的实验基地占地400平方米,吴振斌说,这一面积每天可处理160—200吨水,可提供800—1000人的小区用水。人工湿地与水葱、纸莎草、美人蕉等景观相结合,可以净化美化环境,克服传统污水处理的不足。
在深圳,中科院水生所已在龙岗、观澜高尔夫球场、洪湖公园三处构建湿地系统。一排排由高到低的池中长满了10余种植物,芦苇、水葱、纸莎草郁郁葱葱,美人蕉鲜艳夺目,这就是“人工湿地”。乌黑发臭的污水经过多级处理,有机物及其他污染物被“湿地”逐步吸收或降解,流出的水已变得清澈纯净。
中科院陈宜瑜院士、中国环境科学院名誉院长刘鸿亮院士等10多位资深专家,近日赶赴深圳实地考察,认为这项技术属世界首创。去年我国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总量达415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90%以上城市水域遭受污染。如果运用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整个污水处理就会融入生态之中,而不必耗巨资建污水处理厂。(罗盘 张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