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过后,刚刚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的我国知名科学家贺福初,在科学研究领域又传来喜讯,他领衔的“肝细胞生成素等人胎肝来源新基因的系列研究”项目日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目针对人胎肝多种重要功能的分子基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人胎肝的研究,已历经四代学者、历时三十余载。以军事医学科学院朱任葆学部委员、吴祖泽院士为代表的前辈科学家充分利用我国的特有资源,在国际上独辟了“人胎肝造血”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通过血液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系列创新性成果。已有研究表明:12-26周孕龄的人胎肝是造血、免疫系统干祖细胞的主要来源,整个造血系统必须首先从卵黄囊迁入胎肝、经其“培育”发育成熟后再行迁出并进入骨髓、才能发挥生理功能。22周孕龄是胎肝造血兴/衰、造血系统迁入/迁出的转折点,但其分子基础长期不明。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曾广泛应用胎肝治疗多种疾病(如放化疗病人造血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并取得显著疗效,提示其中可能存在大量有待发掘的具有重要医学价值(如造血调控、肝脏代谢、发育)的活性成分,但一直缺乏系统研究与发掘。
为揭示这些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率领自己实验室的研究生与博士后,坚守并继承前辈的事业,立足国内,针对我国的特有资源,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采用大规模DNA序列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等新型大科学技术,首先建立了22周孕龄人胎肝基因表达谱,继而比较了其与肝脏相关组织与细胞、造血系统与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异同,同时从基因表达谱中规模化发掘了一批新基因,并对经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功能重要但缺乏实验验证的部分新基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验研究。
他们系统地建立了迄今为止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胎肝基因表达谱,鉴定出一批与肝脏发育、肝癌发生、造血生成等相关的基因群。该项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胎肝所具造血、肝脏代谢双重功能及其造血兴/衰、造血系统迁入/迁出的分子基础,所建立的基因表达谱及其大科学研究体系为国际上启动并由我国科学家领衔“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基础。由于22周孕龄人胎肝在发育上的独特性,他们还高效地发现并注释了一批新基因(201个同源基因和669个全新基因),占当年发现或注释的人类所有蛋白质编码基因总数(12000左右)的7%以上,在最新的人类基因组注释图中,仍有一批基因源于该项目的发现与命名,为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注释、人类转录组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原始数据支持;通过申请多项新基因功能专利,提供了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的功能基因,为提升我国在功能基因组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凸现出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良好业绩。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