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潘家园搜到一本《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纪念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51年2月初版。小册子发黄,纸张已经变脆。但是,字迹清晰可辨,照片图片完好。定价(甲)14,900元。
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共同发起召开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正式召开,这次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科普)。这个会议不仅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组织,而且成立了第一个科学技术普及组织。这个小册子是这个会议重要发言和决议的文件集。在这个“纪念集”中,有朱德副主席兼总司令的讲话。但是他的讲话在这本书中排在吴玉章(筹备会常委会主任委员)讲话和严济慈(筹备会常委会秘书长)之后。在各个领导人和科学家代表的讲话中,充分表达了当时科学家对科学发展与普及之间的关系各种看法。这些文献对于研究今天的科普思想发展脉络有参考价值。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纪念集》在第一页以套蓝字体排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43条:“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书中将1950年8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人民科学工作”放在显要位置。社论中谈到:“旧中国自然科学界数十年的痛苦经验证明了:科学理论若不与人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就像无根的浮萍,即无法普及,也不能提高。科学只有生根在民族的土壤里,生根在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要里才能繁荣滋长,开花结子。因此,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与科学普及工作结合起来。我国工农大众迫切需要科学知识来扫除他们的迷信思想,保护他们的健康,改进他们的生产技术,提高他们的生产效能。而另一方面工农大众有直接的生产知识、生产经验和丰富的创造发明的才能。……应该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来总结和提高他们的经验,然后再交还他们去应用。这样不但可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工农大众的科学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宝库,提高一般的科学水平。新中国的科学工作,应该成为群众性的事业,应该把科学理论与群众的生产工作结合起来。这是科学界正确的努力方向。”这篇社论所谈的科学普及的思想基本来自会议的代表的大多数看法。在吴玉章的开幕词中谈到:“科学要提高,还要普及,还要向各地方扩展,使科学研究机关和使用场所遍及全国,有各种专门的书籍、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等,使科学不只深入而且广泛传达到群众中去。要大量培养科学干部,在大学、专门学校、中学以至于小学普及地发展学习科学的热潮。”
在这些议论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科学理论与地方系统知识的结合。当前,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讨论中,有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现代科学或者与本土知识系统(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各自代表了不同的知识体系。其区别在于,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观和思维习惯有关。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本土知识结合的主要症结在于是否能够相互认同、相互结合,为人类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这要求现代科学具有包容世界各国知识的容量,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充分关注西方科学逻辑体系之外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层面上对科学不同角度的认识。本土知识产生于特别群体,是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在长期的运用中逐步形成对方法的认识,同时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价值观。我们在今天的科普中似乎一直认为科学与人民的实际生活和工作是对立的,将自己认为正确的“科学”强加给大众,忽视了科学普及中的文化因素和传统因素。用数理的方法解决社会传统文化仍然起重大作用的人们的认知过程和理解过程。这一点似乎在刚解放时,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
在这个《纪念集》中,黄炎培副总理的讲话很有意味。他谈到科学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他认为,“第一,把科学公开。”他认为无论是美帝搞的原子弹还是医生开的药方都不要神秘化。因为不了解才会感到神秘。“第二,扩大科学的应用。”他呼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将自然科学随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第三,发挥科学最高度人道主义。”不要将科学放在象牙塔中,要运用科学解除人民的苦难,解除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呼吁全世界科学家“一致排斥、一致拒绝制造屠杀人类的科学武器的要求。”他的讲话充满了人性和科学家的激情。
“科联”和“科普”是这个会议上成立的主要组织。在组织形式上似乎有争论。“科联”是团体会员制;“科普”是个人会员制。在大会总结报告中解释说,“是集中了绝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多得到的结果。‘科普’的组织,取法于苏联先进的经验……。”但是,在吸收会员的要求上却很宽松:“凡赞同本会宗旨,愿参加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有会员二人之介绍,经本会通过后得为本会会员。”看来,当时要成为科普组织的成员是很容易的。
李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