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建国初期我国的外交史,有些东西不是很明白,发到坛子里面请教下
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是否是靠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树立自身的国际形象?
这种外交政策是否是一厢情愿,过于理想化?
这种外交倾向是否受国家领导人的性格影响?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受民族性格影响大还是受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大?
从建国初期的两次战争来讲。
朝鲜战争,中国的介入是在美军炮火已经烧到鸭绿江的情况下才紧急出兵,并没有把握到整个战争的最有利时机,比如美军仁川登陆前。中国军队为什么不在战争初期就介入,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说战机延误还是战争决策失误的话,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志愿军在签署停战协议后五年之内全部撤回了国内,如果设立军事基地,或者直接让志愿军加入当地生产恢复建设,若干年后的今天中朝关系会不会更加简单透明,又或者北朝鲜会成为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仅仅是为了避免国际舆论指责,就完全放弃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巨大利益?
对印自卫反击战,更是让人莫名其妙,中国军队在连战连捷的情况下,单方面发表了一个声明,就全部返回到战斗开始前双方的默认控制线,并且全部后撤20公里,释放全部印军战俘归还印军武器车辆。中方希望以此谈判,恢复中印关系。这样做是不是太过儿戏?中国领土、主权被直接拿来当作恩惠施舍给了印度。但是印方却并不领情,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也说成是阴谋。任何形式的谈判都没有举行,反而指使其军队重新占领被中国军队赶出去又后撤的全部12.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新中国刚成立,国际空间狭小,在自己吃不饱的情况下为了支持非洲、拉美国家独立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甚至军事援助。就当时来讲是否是舍近求远?当时非洲拉美国家的回报也只是在联合国的几项不痛不痒的提案。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是在同美国等联合国核心国家关系改善后才得以成功的。
新中国外交方面的决策核心是周恩来,陈毅作为当时的外交部长更主要的则是起到助手的作用。周恩来毋庸置疑是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伟人。但是,我认为周在主持外交工作的时候过于理想化,期望其它国家用道德来约束自身行为,受国际舆论影响过大,维护国家利益更多的是维护国家的形象。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家形象不重要,我想问的是我们是不是在维护国家形象的时候做出的牺牲太大?我们国家当时的外交政策是否是受周恩来本人的性格影响的结果?
由上面所联想到的,一个国家的外交性格(外交性格,好像没有这个叫法,你可以理解成外交政策中的特点。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就是性格了)是否反映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还是仅仅是由国家领导人的性格所决定?
满脑子问号,希望不吝赐教。
.........................分割线...............................
感谢大家的指正、批评。截止3月22日15点30分仔细看了全部回帖。
在不了解当时我国外交政策完整的投入和产生回报的情况下,讨论投资收益比是有失偏颇的。的确在50余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介平民我们很难完整的了解当时的情况,大概得估计也只能作为个人观点,而很难说服其他人。
就个人而言,我比较支持白马啸西风的观点。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存在一些不成熟表现,导致损失大于收益。这是由于国内发展的不均衡,好大喜功,领导人的个人问题等等原因反映到外交政策上的表现。外交还是应该先处理好利益关系,道义关系才能长久。脱离利益去谈道义是肤浅而幼稚的,尤其是在国际关系中。
另一方观点。多数认为国家利益更应从长远入手。当时的外交政策还是取得一系列成果的,为我国扩展国际空间,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仁者见仁吧。
另外,我所言国家应该走务实的外交政策,就是在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情况下,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当然,具体怎样做是领导人应该思考的,而对错与否则是历史评判的。
总的来说,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崛起能够稳健、快速,少走弯路。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