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马甲”的对抗
笔者近日到第二炮兵某基地采访,被旅局域网上几段“争吵”吊起了胃口,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浪里淘沙:我是一名连队主官,一次在带领大家参加植树活动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决定考验大家的意志和完成突击任务的能力,要求战士们冒雨继续植树。谁知一名战士拒不执行命令,自己跑回连里躲雨,事后面对质问竟振振有词,说我不“以人为本”。当时我真的既气愤又困惑,这些“80后”的战士又“娇”又“刁”,照这样下去,将来是不是下雨就不打仗了?
无间道:我就是你指的那位“80后”。别把“下雨打仗”与“下雨植树”混为一谈,真打仗时别说下雨,就是下刀下枪我也会冲上去,我懂得这个道理。就当时情况而言,等雨停了再植树又为何不可,干吗非得冒雨植树,整感冒了既损害大家的身体健康,还耽误事后完成其他工作。值吗?
旦角儿:我是一名班长,有一次在组织开班务会时,本班一名战士嫌我啰嗦,半天讲不到点子上,竟然当众提醒我就寝时间到了,该散会了,弄得我好不尴尬。好好的心情被他搅乱,结果大家不欢而散。碰到这样的兵,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快乐的鱼:我晕,身为班长,就应该带头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你平时天天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自己违反制度难道还不允许别人提醒吗?你要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就应该“下不为例”。
凤舞九天:现在的“80后”真是自以为是,我有一次在组织队列训练时,本班一名大学生战士当着全班战士的面,连续提出了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立正时要求两脚分开约45度等,我一时答不上来。可他却头头是道地讲起了三角形和重心原理,搞得我下不了台。
剑客:切,这倒有点类似“酸葡萄”心理,不懂就不要装懂,有什么下不了台的,说白了不就是“面子”问题吗。虚荣!
这显然是一段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对话。带兵人的管理遭遇“80后”的个性,怎么办?该旅的带兵人一度陷入苦恼之中。
当管理遭遇个性
个性张扬是“80后”官兵的共性特点,当管理遭到个性抵触,带兵人一时猝不及防,对战士打不得、骂不得,其言行又没有违犯条令条例,表现出的不痛不痒虽无大碍,但总是让人心里堵得慌。
军营是一个特殊的武装集体,“80后”的个性特征如不正确引导,将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该基地有关部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开始探索具有较强针对性的“80后教育管理方式”。
“换位教育”是这个基地最早试行的教育方式之一。他们抓住“80后”个性张扬、渴望引起别人重视的特点,组织战士轮流当“班长”、“排长”,甚至“连长指导员”,使他们在管理中充分感受带兵人的责任和艰辛,在处理各种问题中深刻体会矛盾及困惑。
“互相为对方说句公道话”,彼此“多理解”。他们倡议在局域网上开辟“干部战士互相为对方说句公道话”专栏,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客观地评价对方。
跟班“当家”,感知“柴米贵”。为切身感受一下连队干部的辛苦与难处,他们提议由班长、士官和各排推选的士兵代表,轮流跟着连队值班干部当一天家:从早上起床集合站队,到一日工作生活的安排,再到点名、请销假等各项制度的落实。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增进对带兵人的理解和体贴。
平常小活动化解“看不惯”
看似平常的“小活动”,带来的却是大变化。
士官杨春凯因超假受到处理后一直心里不服,总觉得是连队干部有意和他过不去。在“体谅基层带兵人”活动中,他当了一回连队的“值班干部”后,感触颇深:一到周末,我们都想着外出放松一下,一玩到兴头上就可能忘了归队时间。过去我总觉得,反正是节假日,晚点回来没啥大不了的,连队干部没必要小题大做。现在我才体会到连队干部的心情,每一个外出的战士都牵动着连队干部的心,直到最后一名战士安全归队,他们心中的石头才能落地。谈到对战士的看法,某旅技术一营连长李士海也深有体会。他说,过去,讲台曾是干部的“专利”,战士只能当“听众”,政治教育一度成为“我讲你听,我压你服”。看待战士也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把战士的正当追求看成是“动机不纯”,把战士的个性特点看成是“毛病”,把战士的自尊心强看成是“虚荣心”。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兵的角色中,对兵的心理活动有了全新的体会,真正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才能和战士以心换心。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先前向班长“发难”的大学生战士如今已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主动向班长道了歉,两人逐渐告别了不和谐的过去,还在训练学习中相互拜对方为师。面对采访,他们掏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过去我们两个互相不服气、看不起,现在才真正感到,我有的,他没有;他有的,我没有。我们结对帮扶,就是为了实现优势的最佳互补。
“80后”风采
付出与收获,理解与尊重,良好的内部环境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成了亲密无间的一个整体,许多“80后”很快便融入到集体之中,在本职岗位上干出了骄人的业绩。
杨继同,1982年出生,一营一连班长、特装司机。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两次入选基地“专业技术尖子人才库”,荣立三等功一次。最得意的一件事:玩游戏时,一次连着过了7关。
“他驾驶着载有导弹的特装车,在深山中从容自如,就像扛着导弹穿梭一样。”这是人们对某旅发射特装车驾驶员、三期士官杨继同的赞誉。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部队突然进行一次紧急拉动,经过一处山沟里时,杨继同眼睛瞪得溜圆,精神高度集中。在这个时间、在这种地形开车,哪里该加油,哪里该减速,都必须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翻车事故,坐在旁边带车的参谋长都为他捏着一把汗。但杨继同凭借经验和技术,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到达指定地域,确保了演练任务的顺利完成。
去年冬天,新装备到部队后,为了对装备进行性能测试,杨继同在3000公里的长途跋涉过程中,经过1800公里的公路和1200公里的土路机动测试之后,他掌握了对装备的平均车速、系统要求、技术限度等性能更大的把握值,为新装备试验发射提供了准确的参数。
翟庆涛,1985年出生,技术一营测发控操作号手,入伍第二年入选基地“专业技术尖子人才库”,先后五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被二炮评为优秀士官,荣立三等功一次。最得意的一件事:连里考条令得了第一名。
一直推崇牛顿的翟庆涛,梦想着自己也能发现一条让世人惊奇的定律。没想到,入伍后他真走进了一个由电子、线路和集成板组成花花绿绿按钮的导弹专业岗位。
新奇很快被压力取代,为了掌握好武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操作要求,翟庆涛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硬是将武器装备系统的操作规程、操作现象、注意事项以及一些技术要求等专业知识塞进了脑海里。
2004年7月,翟庆涛代表部队一岗操作号手奉命到生产厂家,与技术人员进行某新型导弹定型前的试验。在一次操作过程中,电池激活之后,仪表里的指示灯一直不灭。尽管这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异常现象,但它还是引起了翟庆涛的注意,他迅速向相关专家作了情况汇报,并当场排除故障。
2005年12月,在某基地首次组织的特装专业比武赛中,翟庆涛靠着平时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能,在全基地的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并刷新了两项纪录。
宁雪廷,1985年出生,发射三营士官,被旅里评为优秀士兵标兵,3次受到上级嘉奖。最得意的一件事:和连长赛跑,他比连长快4秒钟到达终点。
宁雪廷上大学时是教授眼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并因在研究所参与过项目开发且小有成就。生活中的小宁前卫新潮,酷爱文艺,跳得一手好街舞。曾经认识宁雪廷的人很难想像,在新兵连小宁喂起猪来像模像样,打扫厕所不怕脏累,去地里收蔬菜一个顶俩。
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了通信营,工作、生活与新兵连完全不同,大都是技术活。工作中,无论是安装机台、焊接线路,还是连接网线、调试主机,他都能独挡一面。
一次,领导让他们用LED显示屏把一个会议标题显示出来,可不管怎么调试就是显示不出字幕。宁雪廷主动请缨,要攻下这个难关。一旁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都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宁雪廷镇定自若地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仅用十余分钟,应显示的字幕就出现在大屏幕上了。
“不要把我们当成一枝花,我们也不是豆腐渣。我们不是另类,我们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语言个性,必将给这个时代打下鲜明的烙印。”
网名叫“雄起的80后”在旅局域网上发出了这样的的跟帖。(董春波燕君南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