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等媒体报道,近日,印度在高科技军工领域动作不断:热炒“登月计划”、渲染海军发展和印俄武器合作,而“抬印抑华”的论调则在印度媒体中盛行。据西方军专家客观分析,印度虽一心在军事技术领域赶超中国,但明显是“不会走路先想跑”。印军工对外依赖重,而中国重视自主研发能力,这导致了印中军事技术差距至少在20年以上。
不会“绕地球”就想登月
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两年来连续发射成功,显示了在世界上仅次于美俄而居第三位的太空技术,受到刺激最大的正是南亚次大陆上的大国印度。印度政府和航天部门近日宣称,准备在5年内实现向月球发射飞船的计划,以赶在中国的“嫦娥计划”之前登月,显示自己在最尖端的航天领域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
印度官方的这番“豪言壮语”连本国国民都不是完全相信,国际太空技术领域的专家更是提出了诸多质疑。对于印度来说,实现绕地球的航天载人飞行尚遥不可及,此时便声言要去月球未免有些夸张。2006年7月,印度试射了一枚“烈火III”型中程导弹,为本国的火箭技术水准做了最好的说明。这枚弹头载运量不足1吨的导弹设计射程为3500公里,假想目标是“打到中国腹地”。然而导弹刚飞出几百公里,便一头栽进了印度洋。印度航天部门事后承认,导弹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要改进并使其发射成功至少还需要1-2年的时间。但据《全球安全》的文章分析,印度在这方面的问题绝非一两年内能够解决的。
中国发射的“神舟”飞船,火箭载荷量已经达到了8吨,准备向月球发射的飞船的载荷则需要数十吨,远非印度可比。若将中印的火箭和导弹技术相对比,印度试射未成功的“烈火III”型中程导弹,只不过相当于中国上世纪70年代前期便已试射成功的“东风-4”的标准。
20年造不出先进战机
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主角是军用飞机。中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研制出第二代、第三代战斗机,近几年推出的歼-10战机已被国际公认达到世界先进战机水平。中国主要销售到巴基斯坦的“枭龙”战机,只花了4年时间便研制成功,并且已经大量投产。
相比之下,印度上世纪80年代前从未自行研制过战斗机,目前在研的LCA战机项目已经启动了20年,但至今样机的试飞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印度军方自己都不得不承认,今后该机型即使能够推出,也是“一亮相即落后”,印度空军今后的装备计划恐怕还是要靠外购战机。
“国产军舰”也全靠进口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长期自称是战后亚洲最早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其实买的都是英国的淘汰品,或者是俄罗斯旧舰。其实,印度一些所谓的“国产军舰”,也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例如核潜艇一直是印度梦寐以求的装备,但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没有国家为印度提供技术援助,几十年来印度只好干等着毫无办法。
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自行研制出了核潜艇,现在已发展到了第三代,近年又自制了万吨级的驱逐舰,技术上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与印度造船工业的“不争气”相比,如今中国已经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船舶出口国,并有超越前两者的势头。德国自己不敢造的高科技船舶,也是把定单交到中国人的手上。中国自制6000吨级驱逐舰的发展周期只有印度同类型舰艇的1/2,所需费用也仅为后者的70%左右,而在性能上却丝毫不差。
新式坦克不敢上战场
在陆军方面,中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可自产主战坦克和火炮,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了在国际军贸市场十分畅销的85-III型坦克,近年装备的99式坦克又被国际军界视为世界先进战车的代表。目前,中印两国工业技术水准的差距之大,在陆军军工生产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中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解决了坦克底甲板变形和行驶中的履带易断裂的问题。反观印度,近年吹得神乎其神的“阿琼”坦克,行驶不超过300公里履带就会断裂,以致于印度陆军根本不愿采购,只是迫于政府的压力才勉强订购了百余辆,连军事演习中都不敢派它上阵,更别说是实战了,只能让它充当“阅兵坦克”,给人看看算了。
印度的大型火炮一直靠进口,几年前印军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发生了规模不大的冲突,但却要紧急向西方购买炮弹,说明其陆军军工保障能力的低下。中国的火炮全靠自主研发,国产的PLZ45-155毫米榴弹炮还在军贸竞争中击败了美国的同类产品,被科威特等国作为首选的采购目标。目前印度连步兵轻武器都不能实现国产化,其陆军装备的进口步枪有好几种,子弹有7.7毫米、北约7.62毫米、俄制7.62毫米和5.56毫米等多种标准,极难管理,其中多数都要靠外购。中国的轻武器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如今还行销全世界,这20年来美国枪市上最受欢迎的就是中国产的步枪和手枪。
“买”不来军事现代化
印度包括军工在内的工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仍然是依附于他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自主的配套体系。除核弹因买不到而被迫自主研发外,印度的其他武器装备计划始终以外购为主,自研为辅,一直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无情的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完整和自主的工业体系,军工业就只能是“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个大国绝不可能“买来”军事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建设,印度在军事工业上想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信息业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的思路是不现实的。
中印差距形成的关键
一些印度人解释本国的军工落后,认为自己是民主国家,军费投入少。其实在90年代以前,中印两国的国防费长期相差不多,部分年份印度还多于中国。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因财力增强使国防投入加大,去年公布军费为350亿美元,才高于印度一半多。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条件看,印度远远好于中国,其独立后西方和苏联都竞相向其推销较先进的武器。中国得到过苏联军援,后来长期受国际封锁。自1989年以后西方又坚持实行对华武器禁售直至今日,俄罗斯卖给中国的武器技术水准也要低于印度。在这种形势下,印度的军工业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中国,不能不从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反思。
印度自独立以后,包括军工界在内的工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便是沿袭殖民地时代的思维方式,仍然依附于他国,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自主的配套体系。除核弹买不到而被迫自研外,印度的其它武器装备始终以外购为主,自研为辅,一直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印度自行开发的装备,多数部件也靠进口。如“阿琼”坦克名为自研,120毫米炮和发动机要买德国成品,火控系统则购自英国。LCA战斗机的发动机购自美国通用公司,电子装置主要从法国引进。这些印度国内立项的重点项;目投资不小,拖延20多年却始终不能定型,灰心丧气之后又回过头来再搞外购。今年春天,印度军方又提出一个5年内斥资250亿美元外购以更新装备的计划,其政界叹息这只能说明自研的失败。
中国从毛泽东时代开始,便强调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156项”中有44项军工企业,保证了主战装备每个零件都能国内自产,同时还建立了科技机构实行自研。60年代以后,国外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虽使中国的常规装备发展出现了滞后,却也逼出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以航空工业为例,印度一直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米格-21战斗机,并购买了法国的“幻影”等战机,在7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其空军装备水准看似比中国先进。在陆军装备方面,印度引进苏联的T一72生产线,所产坦克也优于中国的59式,然而其独立开发能力很低的状况却并未改变。
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度购买了俄罗斯的苏一30战斗机及生产线,只能照葫芦画瓢不走样地仿制,多数部件还要进口,等于是在本国建立一个组装线。中国引进了俄罗斯的苏一27战斗机后,自己不仅能仿制还能改进,产品品质优于俄制原产品,同时又借鉴其技术用于开发国内新战机。因此,最近十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目前中国空军战机的数量、品质均优于印度,而且建筑在自我研制的基础之上。在坦克生产方面,中国自80年代后推出的一系列新坦克性能都超过了印度已老化的T一72,靠独立开发充分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威力。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同样花钱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装备,例如购买苏一27战斗机及其生产线便用了上百亿美元。不过中国始终坚持自研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引进的装备除应急之外主要作为自研新武器的借鉴,因而引进的结果是大大加强了国内自主开发能力,并促成了歼一10这类新战机问世。在国内经济建设方面,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强调从基础工业抓起,在改革开放前便形成了一个虽然落后些却完整配套的体系,改革开放后又大大提升了这一体系规模和综合技术水准。在此基础上,目前中国的军事装备除大型运输机外(近来也已上马自研),全部可以自我保障,在进口一些武器的同时也是世界上的武器出口大国,军贸创汇导致了经济上的良性迥圈。
相比之下,印度的军工界至今基本不具备出口能力,只能以穷兵黩武方式每年投入几十亿美元购买各国武器,不仅零配件都要受制于人,还严重影响了自身经济发展,印度本国的军工业又出现了萎缩和科研人员流失,例如其坦克厂便长年处于半歇工状态。长此以往,中印两国在军工水准上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对照中印两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水准,除了能使人看到西方一些人散布的扬印贬华的论调荒谬,还可引发诸多深层次的启迪。无情的事实说明,一个国家没有完整和自主的工业体系,军工业就只能是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个大国绝不可能买来一个军事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建设,印度想跳过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资讯业主导的后工业化经济的思路是不现实的。
中国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并追赶资讯化的大潮,仍然大有必要加强基础工业建设,并与发展高新技术相结合,才是真正有效的强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