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HM上什么机?33?10?还是11?
这个-刀随便写写
HM现在已经不是建不建的争议,现在争议的是上什么机的问题
33?10改?11B改?
-刀认为先买33,再上11B,10上舰可能性很小。
先说明-刀的几点观点:
不认同10上舰,不是基于单发,不是基于腹部进气
1。不认同单发不能上舰
美军的A4,A7/F8,法军的超军旗都是单发,最早的舰载战斗机也都不是双发
双发被认为比单发安全,是基于亢余理念与一个概率问题,即双发同时停车的机率要比单发小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双发带来的复杂性,以及双发带来的双倍故障率
在单发的可靠性达到一定程度情况下,单发与双发在安全性能上没有太大区别
2。不认同腹部进气不能上舰
F8就是下颌进气,F16也搞过NAVY版本,我认为,HM的飞行甲板事实上比陆基机场要干净的多(每天HM的晨起“轧甲板”就是要清理巡视甲板),较之陆基机场可能吸入砂石的风险要小得多
同时,腹部进气横截面积要小,如10这样的下单翼飞机,还能因地效效应增升。
至于上舰的机种起落架要加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18与美国海军的F18轻的地方大约就是起落架上的重量。其焦点在于是否要改变前机身结构以达到由主结构框架受力。
为什么选择先上33后上11,重点我认为是
A。如何看待我军目前HM的作用
B。如何看待海军舰载机的作用
A。如何看待我军目前HM的作用
我认为海军建设一直是本着务实与小步快跑的原则,同时我国的海权战略目前也是近海防御为主的思想、
所以,希望海军的HM一出世就能拥有全能战斗力是不可能的
我军HM目前将以摸索使用经验为目的。
作为摸索经验为目的HM,在当前的形势下,抓紧时间多快好省的上马建设是关键
配套设施的发展将优先于HM发展,HM面世的作用早期将以使用与总结经验为主
在这个理念来看,HM当以改造与自建相结合进行,改造先行。
B。如何看待我军目前HM的舰载机的作用
我认为我军目前对舰载机的最主要要求是:
保证海军舰队与远程攻击力量的对空掩护,夺取战场局部制空权
-刀认为,我军目前并不缺乏远程对海打击手段,从舰载上的8发YJ系列到潜射YJ,从H6K的远程巡弹到豹子的森森利牙等等
这些无不是我军的强大对海打击手段。而我军最缺乏的是对空作战。
所以,我军舰载机应当将对空作战作为战斗力的核心,而对海能力次之
这和将舰载机作为重要攻击手段的美军HM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战术上的特点也将直接体现在对舰载机机型的选择上。选择:
基于1.2点,不排除10的入选
基于A点,选择外购少量成熟产品,是形成战斗力的最快途径,基于目前的国际形势,33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基于B点,将重点比较10,11的对空能力
基于A和B,将要统筹考虑外购与自制之间技术传承等等因素。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军在经济实力,HM使用经验和军事技术综合水平上与外军之间的巨大差距,想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现实的
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要达到实现HM攻守平衡要走一条很漫长的路
在我军HM战斗群具备与敌对势力的战斗群正面对抗的实力之前,首先不得不考虑的是面对空中威胁时的自保问题
所以我军HM的战术要求舰载机应将对空作战作为战斗力的核心,发展重点在于执行舰队防空与空优任务。
我军舰队内舰艇都编有大量的对舰导弹,这使得我军HM舰载机能够通过部分地削弱对海攻击要求,加强更多的对空能力。
(33重视对空截击与空优任务的设计要求,使得33能够满足相当变态的苏联HM舰队要求,窃以为,我国海军走的路基本上是苏联海军的路
同样的,33也将适应我军HM的要求。)
首先:
近期我国最快速度能够得到的HM当属老瓦,老瓦的滑跃起飞方式,直接限制了舰载机的起飞最大总重量,换而言之,滑跃起飞方式下,舰载机即使是最基本的对空作战模式,起飞时也要受到载重量不足的限制。
PS:目前无资料证明,33在滑跃起飞方式下,能够做到全油,全外挂起飞。33如此强劲的双发尚且如此,单发的10。。。
我们知道,外挂载荷的增加,会导致起飞重量增加,同时增加飞机的阻力,而飞机阻力的增加又会降低舰载机起飞和脱离甲板后的加速性,一旦为了加大航程加长滞空时间而多加外挂油箱,则会使得起飞性能恶化,如果不加挂油箱,轻型机天生的航程与载重量劣势势必增加舰载机巡航替换次数,进一步降低HM作战能力。
从这一点上来看,10与11/33相比,有天然的劣势。
10与11/33最大的优势我认为是多用途性、重量轻以及较小的占用甲板面积
但是从俄罗斯海军最终放弃米格29K,而选择苏33来看,因为体积与重量而增加的部分舰载机数量并不是考虑的重点
我国HM舰载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对空防御
11/33在对空持续作战能力与航程上明显优于10
10虽然体积重量要小,但是10的占用甲板面积并不小,鉴于三角翼再去搞折叠基本没可能(法国的阵风也是老老实实地没折),10的估计面积是17X9.7=165(另外一个数据是14.57X8.78=128),33的面积为21.2X7.4m=157,据称33UB的停放面积更小
从这数据来看,10上舰后在舰上停放与调度所需的空间并不比11/33少太多,与其在舰载机队伍中增加有限的几架(5-7WT的HM情况下),而在战斗力与后勤上付出一定的代价,不如采用与33同源的11来得更有效
同时,因为11与33同源出于27,作为一个成熟的27改进产品,33能够在带给我们HM舰载机体验的同时,也能给11的改进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一点上,能够更快地形成战斗力。
10对27有着相当大的优势,但是10对上11B,就不再具备什么优势了
毕竟重型机对中/轻型机有着天然的优势
对于以对空防御为主的我军HM舰载机队伍来说,更需要的是单机更强的战斗力与滞空时间,在我军HM的装备上,还少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规预警机,因此我军HM编队只能依靠加强巡逻待机的方式来弥补这个缺陷。
10的最大航程为2500km,起飞重量19277kg,载弹量7000kg(陆基);33的航程为3000km,起飞重量33000/28000kg(舰载甲板),载弹量6500kg(舰载)。
其它的,比如将10改为双发上舰基本上就是研制一款新机了,挂个10的名字实在没什么意思,有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搞搞双发中推中型机
至于加强10的起落架上舰,本着集中资金人力办事的原则,为降低后勤保障难度,尽快形成战斗力,本人认为上10加强版不现实。
对于外购阵风,怕是很难。
33比较现成,和11又有点亲戚关系,还是照顾亲戚一点。。。。
总结:
先买33,再上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