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会上获悉,以该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许志琴院士和杨经绥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在执行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项目的过程中发现了榴辉岩的露头并测制了完整的地质剖面。经过室内各种分析测试,取得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等一系列数据。他们的初步成果发表在《地质学报》2006年第12期上。
新发现的榴辉岩带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部,在松多—工布江达一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宽约为500~600米,沿走向已追索出10公里,推测带长可达百公里以上。地表出露的榴辉岩十分新鲜,常见的岩石类型有金红石榴辉岩、石英榴辉岩和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主要由绿辉石、石榴石、金红石、多硅白云母等矿物组成,矿物中含有柯石英包体假象。榴辉岩的原岩为一套洋壳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俯冲时间为晚石炭纪—早二叠纪,可能是古特提斯洋盆俯冲(或深俯冲)的产物。该榴辉岩带的发现,表明中国境内可能存在另一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榴辉岩的俯冲和折返机制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地球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前,中国境内已经发现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和东秦岭超高压变质带等。为了开展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我国在江苏东海县实施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第一井的5000米深钻,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和新发现。拉萨地体中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的发现,不仅为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和折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而且表明拉萨地体中可能存在一条从未认识的板块边界和可能存在洋壳的深俯冲作用,对探讨拉萨地体的构造和演化,研究青藏高原多地体多岛弧的地质构架、高原的隆升速率和机制、古特提斯洋盆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学界对青藏高原形成历史的思考。
徐建辉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