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装在拐杖和眼镜上的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利用语音板语音提示前方障碍物,盲人也许就可以像常人一样行走。近日,在第27届安捷伦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学生苏中先向观众展示了他和同学陈爽的作品——“盲人的眼睛”。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是由两名初一学生自己编程、组装完成的,苏中先满不在乎地说:“正在学C++呢。眼镜是最好的位置,这样盲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只要环视四周,就可以知道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像这样通过观察生活、从身边小事着手、既有想象力又富人性化的作品在第27届安捷伦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比比皆是。来自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的高三学生季雲添通过设计过滤池、种植莲花、养殖鲤鱼,减少了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他说:“我每天上学都经过颐和园,看见湖水就开始关心这个问题。”
本届大赛在北京平谷中学举行,有约30万名青少年、1095项优秀作品参加了市级初评,最终156项作品入选。本次大赛以“节约、创新、发展”为主题,鼓励青少年从身边点滴小事发现问题,并以科学的方法解决。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初二学生张依的作品《以城市儿童的视角看农村留守儿童》同时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颁发的“美国心理协会奖”。张依对《科学时报》记者说:“有一次我跟妈妈去修车,那对修车夫妇是从湖南来打工的,当时就跟我妈说:‘你女儿在身边多好啊!’我回去查阅了资料,发现留守儿童的比例非常大,就想,那些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如何?后来,我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湖南的一个县,那里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43.1%。我先随机抽样选出样本,然后通过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许多留守儿童谈到父母时都哭了,很多人因为缺少辅导,成绩下降;并且,父母出去打工后他们的农活负担加重了。他们跟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打电话,但是有12.7%的人从不打电话。我觉得这一作品的创新之处就是其他孩子没有关心过这个问题,我们天天跟父母在一起,应该伸出双手关怀他们。”
张依的辅导老师平亚茹说:“我们鼓励每个学生接触社会,要求他们参与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自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科学兴趣的培养要结合课堂,也不能仅限于课堂。有些学生的调查研究最后写成建议书交给了有关部门。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带着问题来上课,上完课还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问题我拿去跟大学教授交流,他们说‘博士生都问不出这么好的问题’。”
Segway是一种人机互动的两轮交通工具,运动时无须加减速控制装置,驾驶者身体前倾时,车随之前进;驾驶者身体直立时,车即停止,仿佛车可以感应人。Segway在欧美很流行,但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然而,在本次大赛上记者发现了一个外形酷似Segway的国产两轮自动平衡车。“申请专利了吗?”一位记者追问它的主人——北京景山学校高二学生赵罡。赵罡说:“我这个车外形跟Segway类似,但原理和方法完全不一样。我初二时对二足机器人感兴趣,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模糊数学实验室,实验室的白明老师一直告诉我,一样的世界可以看见不一样的东西。”
不过,也有人提醒了孩子们,“学生的基础都不错,但有些学生虽然实验、论文都很好,却说不清一些基本的知识。比如研究蠕虫的不知道蠕虫属于昆虫中的什么科;作鸟类试验的说不清鸟类特征”。来自自然博物馆的一位评委表示,比赛的目的不是获奖,希望能够通过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澳大利亚、丹麦、印度、日本、美国、新西兰等9个国家的50余人也参与了本次活动,并且受到热烈欢迎,会场中不时有人向外国学生发出邀请:“可以和我合影吗?”隔着一群观众,身材高大的美国南西吉尔福高中的Kyle O’Donnell向记者吆喝:“说英语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兴奋地谈起自己的研究项目“温度对槌棒类乐器的影响”。他说:“我还没有时间去看其他展示,我很想看看中国学生做的项目。”
丹麦代表团领队、丹麦青年科协副主席Peter Mose Larsen教授对北京延庆县第四中学初二学生段炼的作品“栓口杠杆浮桥捕鼠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亲自动手尝试起来。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他说:“同两年前我来当评委时相比,学生英语流利了许多,现在我们可以很好地交谈。今天的这些孩子中可能就有未来的科学家。”
陈欢欢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