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十日电(记者陶社兰) 中国军事专家姜鲁鸣今天指出,尽管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高技术武器可以“指哪打哪”,但是,国防经济布局的战略意义并未消失。中国应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战略后方基地建设这篇大文章,把经济建设的“棋局”和未来军事斗争的“战局”统筹考虑。
姜鲁鸣是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国防经济研究多年。他在接受本社记者访问时说, 近十几年来爆发的几场高技术战争,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初步展示出来。精确打击手段的广泛应用,作战对象信息的相对透明,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将重要经济资源布局于战略腹地的作用,传统国防经济布局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是否需要战略后方基地建设,取决于若干重要因素。就中国而言,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建设中,国家的生产力与科技力,向发达地区集聚,这是自然的、正常的,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历史经验证明,即使一个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果不能对这种实力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布置,就难以形成功能协调、结构完善的国家防御体系,就无法发挥整体防御功能。
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搞好国家经济布局的“四个结合”,即东部与西部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安全与效益结合,专业化与多样化结合。
姜鲁鸣强调,“十一五”期间,是军事斗争准备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的重要时期。需更加重视经济建设贯彻国防要求工作,提高基础设施和重要产品的军民兼容水平。为此,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要建设项目续建工程,要完善和落实有关防护措施等,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重要产品的平战转换,以及战时生存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