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阴两虚证:
是指心气不足,心阴耗损,心与心神失养所出现的以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舌红苔剥为主的证候。多由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复因邪热犯心,或思虑过度,或积劳久病等耗伤心气心阴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心神不宁,神疲头晕,失眠多梦,动则易汗,手足心热,口干,颧红,舌红,少苔,舌质淡而光剥,脉细弱而数或结代。
心气阴两虚证常见于“心悸怔忡”、“不寐”、“胸痞”等疾病中。
本证应与“心气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血两虚证”相鉴别。
本证辨析:
心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如胸痞病中有见本证者,多为长期劳伤心脾,心阴不足,元气亏损,以致心之气阴两虚,临床表现为胸闷时痛,心悸怔忡,口干咽痛,神疲乏力,盗汗,舌淡,边尖红,苔少津,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治宜益气养心,活血通络。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若胸闷疼痛,可加丹参、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若脉结代位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伤寒论》)以益气养血,滋阴复脉。
本证好发于素体虚弱或气虚之人,更因劳累过度,思虑忧恚,或复为邪热犯心,耗伤气阴所致。临床亦可见心气素虚者,过用汗法,多汗伤气,津液亏损,心阴被劫,心气耗伤,而致本证,故不可不慎。
本证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心之气阴不足,若不注意调摄,或复感外邪,或劳伤心神,或施治不当,可引起心之阴阳两虚,甚至耗竭心之精气,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