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美容时尚报》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执行情况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已历时将近三个月了,《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究竟如何?是否得到顺利贯彻?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卫生部与劳动部就《管理办法》中存在的两部规定有冲突的部分是否作了相应调整?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美容院:
对《管理办法》一无所知的美容院大有所在
记者访问了大小规模不同的美容院,许多美容院的服务项目上依然列有文眉、文眼线、文唇线等相关服务项目,就此记者询问了美容院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大多数美容院工作人员都不清楚有这么一个《管理办法》出台,而且也不知道5月1日以后生活美容院不得继续经营此类业务,“文刺这项服务我们一直都在做,我们并没有接到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禁止通知,文刺师都有相应的资格证书。”美容院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当记者问及文刺师是否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时,工作人员都说那倒没有。
终止“三文”另有原因
有一部分美容院工作人员知道卫生部所颁布的《管理办法》,但获悉此消息的途径并非是相关职能部门下发给美容院的禁止命令,而是通过新闻才了解到的。更有趣的现象是许多美容院终止此类服务并非是为了执行《管理办法》,主要是好的专业文刺师不易找到。成都有一家老字号的美容院的情况就是如此,该院曾有一位优秀的文刺师,从前是学美术的,他做文刺的手艺精湛,他文出来的眉毛、眼线和唇线都极其自然逼真,消费者非常满意,正因为如此,曾经来他这儿文刺的一些香港顾客力邀他前往香港发展。自从他离开之后,该店的文刺业务也就停止了。“况且现在文刺已经不再是美容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不开设此类业务对美容院的收益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是否开设该服务也就无所谓了。”店中负责人说。
许多美容师普遍认为生活美容院能否开设“三文”业务应由消费者说了算,只要文刺师具有卫生防疫部门颁发的健康证,美容院又能对“三文”器械进行严格消毒,以保证其安全性,就可以开设“三文”服务。何况接受过良好医务教育的医生,并不一定就可以成为好的文刺师,他们不一定就具备为顾客做“三文”的美学素质。
拥有医师资格的文刺师认同规范
《管理办法》规定,拥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才具备成为文刺师的资格,于是记者也采访了医疗美容院文刺师。《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他们并未感觉到来找他们做“三文”的顾客多了,觉得和以前并没太大差别。他们普遍认为有这样的(管理办法》对行业进行制约和规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他们也认为拥有资格,并不等于就能把“三文”做好。而且大多数顾客来做“三文”并不会注意文刺师是否具备医生资格,他们更多地看重的是文刺师的技术如何,能否做得让他们满意,即使他们的美丽得以提升,又感觉很自然。“医生是以治病为中心,而美容则是以美为中心,当然二者兼备那就是最好的了。”一位执业文刺师如是说。
消费者:
不大关注文刺师资格
记者在对消费者的随机采访中发现,选择做“三文”的消费者大都不知道《管理办法》,他们在选择文刺师方面主要是通过熟人介绍,考虑得最多的也是文刺师的手艺好不好,是否有一定的名气,还有就是美容院的规模及进货渠道是否正规等,安全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对文刺师是否有医生资格并不是特别在意。
整形医院:
表示不会承接“三文”服务
既然卫生部的《管理办法》已将文刺业务划归到医疗美容机构,那么医院是否已经开始承接“三文”业务呢?其开展情况又会如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几家医院整形科,去询问那儿的医生的看法,令人吃惊的是医院整形科的大夫们大多也不知道卫生部颁布了这一《管理办法》,而且他们从来就没有开展过“三文”医疗服务,他们认为“三文”属于生活美容范畴,与整形外科毫无关系,整形外科只做在《整形外科》教科书上列举的医疗手术,其他未被提及的就不会涉及,“三文”现在不会开设该业务,将来也不会。
卫生部:
执行《管理办法》的态度明确
面对以上现状,记者再次向卫生部和劳动部的有关人士进行了咨询。卫生部给予我们的答复是目前确实在某些地方存在着监管力度不足的状况,但这并不表明《管理办法》将成为一纸空文,《管理办法》已在5月1日正式下发到各地的卫生监管部门,并由各地方卫生防疫部门对此事进行监管。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医疗美容院将正式归属于卫生部。监管力度不足是暂时的,这主要是由于把医疗美容从生活美容分离出来的转型期间,必然面临重新登记,而造成人员不足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卫生部对“三文”服务的监管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当记者问及《管理办法》中与劳动部有关文件相冲突处是如何与劳动部协调的时候,卫生部有关人士透露,严格来讲,由于权力分隔,与劳动部的协商还没有什么结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对有关问题正在进行商讨
劳动部官员表示,对卫生部出台的《管理办法》已听说过,但到目前为止还未与卫生部进行协商,但是这并不表明劳动部会对《管理办法》置之不理,由于两个部门所站的角度不同,因此在某些相互交叉的领域出现冲突是很有可能的。目前劳动部有关部门正积极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对原有标准进行调研,希望找到症结所在,并与卫生部共同协商,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