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7月4日专电(记者赵众志、贾立君)在内地严厉打假的情况下,借西藏自治区检测手段落后、群防意识较弱,制假售假者把“战略重心”转移到偏僻的西藏高原,使这里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新的倾销地。
刚从内地到拉萨的李女士气愤地告诉记者,两岁的女儿喝了她给买的“雪碧”饮料,不到半小时就开始闹肚子,后来她才发现包装无异的“雪碧”拼音竟是“yun bi”,再看厂家名称,并非可口可乐公司生产,尝一口,味道酸苦。她说:“买的时候售货员说是正宗雪碧,哎!在西藏买东西真没有安全感。”像李女士一样,如今在西藏,商品质量问题成了人们消费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包袱。当地人说,西藏已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
据自治区工商局统计,去年全区共查处各类造假售假案5000多件,案值达846万元,捣毁制假窝点28个;今年1-5月份,又查获价值76万元的饮料、酒水、罐头、化妆品、黑心棉、面粉、电器配件等各类假冒伪劣商品。目前,西藏的假劣商品几乎涉及到食品、农资、建材、日用品、汽车配件等各领域,其中尤其以食品、烟酒、建材最为严重,而汽车配件的假劣率都高达80%以上。
知情人士反映,目前西藏市场上造假售假领域呈逐步扩大趋势,除一些传统领域外,甚至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医药制假售假现象也层出不穷。最近,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一份材料称:近3年来,传统藏药生产企业生产的极为畅销的“水泛丸”药品,有一半不符合国家标准。拉萨工商部门日前发现,有人竟用食用面粉制造昂贵的“虫草”,但其外观上足以乱真。
目前西藏市场上的假劣商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经销商大肆从内地购进廉价的伪劣商品,还有人专门倒贩能以假乱真的货物,更有人把内地淘汰了的“隐患”锅炉、机床等大型设备转移到西藏倾销。
西藏自治区工商局公平交易处处长阿布说,随着西藏一些主要城区打假力度的增强,目前大量假冒伪劣商品由城镇涌向农牧区,特别是烟酒、食品、医药、建材、农资等方面,存在的混乱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阿布认为,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在西藏流通猖獗,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钻西藏执法人员短缺、检测设备落后、群众识别意识和能力弱的空子。另外,消费者尤其是农牧民维权打假意识淡薄,也为假劣商品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近几年自治区大力推行“索票制”,但很多群众购物后不要求开发票,致使打假维权工作很难开展。而广大农牧区经济相对落后,农牧民辩识真假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之“只图便宜”的消费心理,也使得假劣商品有了流通空间。
记者从自治区技术监督局了解到,目前全局没有任何正规的检测设备,眼下打假全靠专业知识和简单的眼观鼻闻,以及造假售假者的供认。另外,执法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在基层,每个县的工商局仅有三四个编制,乡镇则完全没有专门人员设置。自治区工商局负责人说,增加基层执法人员编制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是全球旅游热点地区,目前年均游客近百万人次,令许多人士忧心的是,假冒伪劣商品不光严重地危害着当地群众的利益,也给西藏的整体形象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如何从根本上阻止假冒伪劣产品向西藏市场倾销,保证西藏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