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对相声的接触和认知几乎全部来自电视、广播以及现在的网络,几乎整整两代人远离了小剧场。如今郭德纲冒出来了,他的成名把人们对相声的渴望带回了最初状态,相声属于最民间的艺术,在同一个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在台上说,一个在台下笑,达到同步的交流。 据说,我省有不少热心相声观众也是铁杆“纲丝”,而且多是年轻人,他们不满于 从网络上下载郭德纲的相声,常常在周末赶往北京,花二、三十块钱去过瘾。虽说这比北京观众“吃完驴肉火烧,花一块钱坐着300(公交车号)”去听“德云社”的相声成本高了些,但谁让咱就为了这难得的一乐呵呢。总比在家守着电视机,听那越来越不像相声的相声来得爽。 北方观众对传统相声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些,清朝末年,相声诞生于京津地区之后,向沈阳、济南以及河南许多城市传播。河北特别是冀中地区在上世纪初对相声的接纳程度也非常高。相声经历了“摞地”演出到舞台上演出,再到上广播上电视,从一开始的小范围到被全国的观众认识。可以说,电视传媒对相声的传播起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和任何一种脱胎于民间,带有民俗性质的艺术门类一样,相声在电视上只能被束缚手脚,和观众的交流也要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相声越来越缺乏包袱,缺少创新,甚至近几年出现了以冯巩为代表的既像相声又像小品的“带妆相声”,之所以“带妆”,是为了适应电视表现的需要。 郭德纲十年间默默无闻,在“天桥”、在小剧场说相声。中国人血液里流动着对传统曲艺不离不弃的情感,所以呼唤了传统相声形式的回归。郭德纲在这种呼唤中和坚持下冒了出来,一帮相声迷喝着茶吃着瓜子听着相声,在这样的环境中,那笑声绝对是开怀的。 在郭德纲的相声里,全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形态,让观众听了觉得相声里面说的东西就在自己周围。这样的坚持难能可贵,可随着郭德纲名气越来越大,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频频向他邀约,不知道有一天郭德纲进入电视说相声的话,会不会又让历史重演。所以,作为普通观众,还是真诚期望郭德纲坚持在小剧场把相声说好,也希望有更多的郭德纲出现在我们周围。(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