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性别:女
● 患者年龄:50
●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现在还是月经期)睡眠不好,经常头晕,全身乏力。最近3天,手脚伴有抽搐现象。请问这是更年期的正常症状,还是有其他病症?是不是腔隙性脑梗死?要如何治疗?
● 本次发病及持续时间:一般为晚上睡觉时有抽搐现象,导致无法入睡。
● 辅助检查:常规脑电图报告,结论为正常范围脑电图。照了CT,影象学诊断:左侧内囊后支腔性脑梗死可能大,建议MRI检查。(这些检查都是正好有月经时检查的)
请帮忙看看是不是脑梗死?还是因为是有月经又恰好是更年期的反应?应该怎么治疗?请帮帮忙啊,万分感谢!
头颅CT检查,不受月经的影响,她的这种症状,还是与腔隙性脑梗塞有关,还是应该做个MRI,因为后者是直接成像,观察清晰.
转贴:
腔隙性脑梗死
概述
凡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经巨噬作用使留下梗死灶直径小于2mm者,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底节、内囊、丘脑、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
病因
脑深部穿通动脉闭塞引起,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
(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症状
临床症状一般较轻,除少数外,大多发病缓慢,12~72小时达到高峰,部分病人有短暂缺血发作史。临床症状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常见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纯运动性卒中:表现为面、舌、肢体不同程度瘫痪,而无感觉障碍、视野缺失、失语等。病灶位于放射冠、内囊、基底节、脑桥、延髓等。
(二)纯感觉性卒中:患者主诉半身麻木,受到牵拉、发冷、发热、针刺、疼痛、肿胀、变大、变小或沉重感。检查可见一侧肢体、身躯感觉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偶可见越过中线影响双侧鼻、舌、阴茎、肛门等,说明为丘脑性病灶。
(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纯运动性轻偏瘫和小脑性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也可有构音不全和眼震。系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闭塞而使桥脑基底部上1/3与下1/3交界处病变所致。
(四)感觉运动性卒中:多以偏身感觉障碍,继而出现轻偏瘫。为丘脑后腹核并累及内囊后肢的腔隙性梗死所致。
(五)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患者严重构音不全,吞咽困难,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该侧手轻度无力伴有动作缓慢,笨拙(尤以精细动作如书写更为困难),指鼻试验不准,步态不稳,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上1/3和下2/3交界处,也可能有同侧共济失调。
检查
1、因病灶小,脑电图和脑血管造影均正常。
2、累及听觉或体感通路时,脑干听觉和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异常。
3、头颅CT在病后8~11天检查较适宜。
4、MRI对脑干腔隙梗死亦清晰可见。
治疗
本病的治疗,基本上同脑血栓形成,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死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一)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1.缓解脑水肿:梗死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
2.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3.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4.溶栓:①链激酶。②尿激酶。
5.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①肝素。②双香豆素。
6.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
7.其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
(二)恢复期:继续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言语功能训练,除药物外,可配合使用理疗、体疗和针灸等。
一,脑梗死 --医师在线
脑梗死或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言。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 75% 。临床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及脑腔隙性梗死等。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觉的类型。由于供应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偏瘫失语。
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及弯曲处,故血栓的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及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造成相应的颈动脉狭窄和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严重的动脉狭窄一方面造成供血区的供血不足,一方面可不断的脱落血栓碎屑造成下游的栓塞。
临床表现
多见于 50 - 60 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多于静态发病,约 25% 患者病前有 TIA 史。多数病例其症状于发病数小时甚至 1 - 2 天达高峰。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脑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临床类型
1 、完全型:指发病 6 小时内症状即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重,甚至昏迷。
2 、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 6 小时至数天。
3 、缓慢进展型:起病 2 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此型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或硬膜下血肿等鉴别。
4 、可逆性脑缺血发作或称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 RIND ):缺血出现的神经症状一般在 24 - 72 小时才恢复,最长可持续 3 周,不留后遗症。实际上是一种较轻的的脑梗死。
不同动脉闭塞时的临床症状
1 、颈内动脉:常见症状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颈内动脉闭塞后远端侧支循环良好时,亦可无明显症状。
2 、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
3 、大脑前动脉:可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小便不易控制等。
4 、大脑后动脉:常见对侧同向性偏盲(有黄斑回避)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矇等。优势半球还可出现失语、失读、失认、失写等症状。
5 、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常出现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等症状。可分为脑干梗塞和小脑梗塞。
脑干梗塞又可分为中脑梗塞、脑桥梗塞、延髓梗塞。脑干梗塞时常常病情严重,依梗塞部分的不同可出现眼部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等;意识行为异常,如昏迷、各种幻觉、睡眠倒错等;颅神经功能异常,如面瘫、面部感觉障碍、吞咽及语言困难等;肢体感觉及运动异常,如瘫痪、肢体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等、肢体浅深感觉障碍。
小脑梗塞又可分为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分水岭区梗塞等。主要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等,累及脑干时可出现相应的脑干症状。
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1 、一般处理:包括防治呼吸道感觉及褥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心肾功能,静脉或鼻饲保证营养等。
2 、调整血压: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以免减少脑血液灌注量加重梗死,血压过低时应注意升高血压。
3 、溶栓治疗:即以药物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一般要求于发病 6 小时内进行,可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
4 、抗凝治疗
5 、血液稀释疗法
6 、血管扩张药物治疗
7 、其它,如防治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脑代谢活化剂等。
二、恢复期治疗
康复治疗,服用促神经代谢药物,服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剂以减少复发。
脑栓塞
指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脑功能障碍。约占脑卒中的 15 - 20% 。
病因:栓子来源可分 3 类。
1 、心源性:最常见,约占 95% ,其中又以风心病多见。
2 、非心源性:主动脉弓及其发出的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附着物脱落(血栓-栓塞)也是脑栓塞的重要原因,常发生微栓塞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来源不明的栓子。
病理生理
脑栓塞多见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因其是颈内动脉的延伸部分,故约 3 / 4 的栓塞发生于此。栓塞时,常引起血管痉挛使缺血范围扩大。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无明显诱因,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为急骤者。多属完全性卒中,个别因反复栓塞在数天内呈阶梯式加重,或因逆行血栓形成而病情进展。癫痫发作较其它血管病常见。常见偏瘫、失语、篇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
治疗
脑栓塞除治疗脑部病变外,还要同时治疗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疾病。
脑分水岭区栓塞
脑分水岭区梗塞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供血区之间即边缘带限局性缺血,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约占全部脑梗塞的 10% 左右。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体循环低血压和低血容量。
腔隙性脑梗塞
指直径在 0.2 - 15mm 位于深部白质的微公开赛而言,多由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引起,也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微栓塞所致。发病率相当高,有人统计约占脑梗塞的 20 - 30% 。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
腔隙性脑梗塞的症状决定于梗塞的部位,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只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出现的症状也较轻,持续时间多较短。
治疗:目的更多在于预防复发。
二,脑梗死
文章来源:放心医苑 2005-7-26 17:30:38
脑梗死俗称“中风”或“脑卒中”。“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它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梗死在所有中风中占70%至80%,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有的病人仅仅27岁,但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
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偏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精神错乱、痴呆、甚至成为植物人,部分脑干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可致命。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减轻和减少致残。因为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发病后6小时内经过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使脑梗死痊愈率达到70%至80%,个别资料报道可达近90%,不留有任何后遗症。
[治法]:益气和血,通络降脂,活血,化痰
[药方]:黄芪30 丹参20 广地龙12 川芎15 赤芍12 当归15
胆南星10 白芍12 石菖蒲15 葛根20 水蛭10 山楂18 首乌20
三,不要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抓紧到医院治疗。有的患者就因医治不及时而导致偏瘫等.
建议最好还是做MRI检查,一般更年期会伴有植物性神经失调,发热后出汗、头晕、心跳加快、胸闷,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爱发火、失眠等症状,但一般来说,即便是80%的更年期女性会出现骨质疏松的现象,也很少会出现手脚抽搐的现象。介于CT影象诊断结果中出现了左侧内囊后支腔性脑梗死可能大的可能性,最好还是继续检查一下的好,这样也是对身体健康的负责。一般更年期新陈代谢出现障碍,血管弹性减退,容易出现血管硬化或梗塞,有可能会是一种生理性的紊乱导致出现诊断失误,但安全期间,还是进一步检查确诊的好。
祝: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