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了2004年“高达60万辆库存、13%的大幅降价”之后,2005年,中国的汽车业者们低调而理性地在限产与市场之间努力寻找平衡,在充满变数的汽车市场中谨慎前行。
时近年尾,一路走低的车市价格折射出各生产厂家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为了消化去年库存,也为了实施今年的市场战略,价格战火年初从微车燃起,又从中低端一直烧到中高端。
降价,成了2005年中国车市的主题。在经历了不断的拼杀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完成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蜕变。有人说,降价将是今后几年汽车市场的常态。
降价声中,中国的汽车格局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上海通用首次把自己的同门兄弟上海大众从近20年轿车销量第一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同时,以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一汽丰田等企业为代表的日韩系汽车企业在中国全面崛起,并且对大众等老牌欧系车发起全面挑战。
今年是新车上市最多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市的新车多达120多种。新车在一年里扎堆上市,价格却是一路走低。在经历了去年13%的降价之后,汽车厂商不再把价格作为惟一竞争手段,开始在车型出新上下了很大工夫。
不断推出的新车型让不少手里攥着钱的百姓求知欲上升,特别想找个明白人问问,自己何时出手才不至于后悔。对此,网上车市总监华雪给出的答案是,要买车,要么趁今年年底,要么索性等到明年年末。说今年年底的最大理由是眼下需要,年末厂家要回收资金,车价肯定是最低的;说明年年末,是说中国车市走过没有关税保护的起始年,车市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各汽车厂商将不惜一切代价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价格竞争将“刺刀见红”。所以明年年底购车价格可能会给消费者更多惊喜。
今年变化最大的还有老百姓的观念。过去几年中,国人买车首先想到的是“面子”、“气派”,即使限于经济能力暂时买辆奥拓,也还梦想着“奥拓赶快长大了变成哥哥奥迪”。如今随着油价的飙升,尤其是国家发改委今年对发展低能耗、小排量汽车政策的表态,彻底解除了百姓购买小车的后顾之忧,百姓的消费观念越来越理性。
如今,人们大多已经把汽车看成代步工具,买车时更多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实用性。某网站曾就“小型车能否成为车市主流”的热点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86%的网民认为,小型车将成为中国未来车市发展的主流。
从整个行业看,2005年还是一个“政策年”。这一年是国家颁布的有关汽车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最多的一年。有关汽车销售、整车生产、机动车维修、零部件、二手车、油耗、油品、汽车标识、进口车等一系列汽车产业新政陆续出台。其中对车市影响最大的、最引起争议的就是今年4月商务部公布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办法》对品牌销售和服务的准入规则作了更严格的规定。《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实行,将会是国内经销商内部的一次重新“洗牌”。
2005年,汽车企业总体利润沿着旧有曲线惯性下滑。国家统计局前9个月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轿车产量同比增长17.7%,但企业利润下降52.9%。增产不增收成为轿车行业的鲜明特征。15家主要轿车企业利润下降51.3%。
与此同时,众多厂商的“扩军备战”并未停止: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起亚、长安铃木、上海大众和东风雪铁龙这些国内巨头们的新工厂接连兴建,产能连番扩充。
不过,为了避免产能过剩,今年更多的企业理性地采取了主动减产的方式来降低库存。这也是今年价格波动不及去年猛烈的主要原因。据了解,今年天津夏利、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日产等主流企业的减产幅度都在30%左右,此举又造成了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汽车产能利用率只有55%。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谈到汽车业产能过剩时强调:按照每年10%的市场增长速度推算,2010年市场需求将达900万辆左右,而那时轿车产能却达到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高出一倍还多。产能过剩必然加剧竞争,这是众厂家必然面临的前景。(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