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译自俄罗斯航空杂志《Take-off》,介绍了苏霍伊战斗机出口中国的由来,并展望了苏霍伊系列战机在中国的未来。
中国空军最初的“侧卫”
苏-27战斗机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序列已经将近15年。中国于1991年批准采购20架单座苏-27SK和4架双座型苏-27UBK,由KnAAPO(阿穆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制造。最初的出口型苏-27和俄罗斯自用型稍有差别,主要是采用了改进过的敌我识别系统、简化的电子对抗系统以及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Tikhomirov NIIP)研制的出口型N001E机载雷达。
此外,初期出口型苏-27装备R-27R1和R-27T1中距空空导弹,R-73E或R-60MK红外制导格斗导弹。后期出口型的武器则包括R-27ERl和R-27ETl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应用户要求,俄方对设计进行了修改以增加最大起飞重量,而机载武器也扩大到无制导的空面武器系统。
按照中方的需求,苏-27SK在携带最大燃油和武器载荷条件下,最大起飞重量增至33000千克(最初的苏-27SK和苏-27UBK的起飞重量不超过28000千克)。鉴于此,飞机起落架进行了专门强化。1992年6月,首批12架苏-27(8架单座型和4架双座型)抵达中国。同年11月,另外12架苏-27SK从KnAAPO起飞,中途未经任何停留,直飞中国芜湖机场。
1995年,中俄签署了采购第二批苏-27的协议,一年后,16架苏-27SK和6架苏-27UBK交付。加上第一笔交付的24架共计46架飞机(包括必备的地面设备、武器系统、备件以及训练设施),估计总值15亿-17亿美元。
中国非常希望俄罗斯能够转让苏-27的制造技术。经过漫长的谈判,两国政府于1996年12月6日签署了一项价值25亿美元的协议,在此后五年内协助中国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200架苏-27SK,中国则承诺不向第三方出口本国制造的苏-27。最初将由KnAAPO提供组件在沈阳组装,此后这些零组件将由中国企业生产。这项许可生产协议的范围不包括发动机、航电系统和武器系统——这些设备将由俄方提供。
许可生产所需的全套制造工艺文件和记录于1997年夏移交给中国。1998年12月15日,被中国命名为J-11的中国生产型苏-27SK在沈阳完成组装并成功首飞。此后,J-11开始陆续装备空军。由于苏-27的装备数量日益增多,飞行员训练问题逐渐突出,而中国空军的少量苏-27UBK不足以应付训练使用,中国决定继续采购苏-27UBK。1999年12月,中俄签署协议,伊尔库茨克飞机工业联合体于2000-2002年向中国交付28架苏-27UBK。
根据西方媒体消息,在2004年以前,KnAAPO已经向沈阳工厂交付了105架飞机组件,估计这些飞机已经全部制造完毕。中国空军总计获得了约180架苏-27SK(J-11)和苏-27UBK。据英国“今日中国防务”网站报道,到2006年,这些飞机已经装备中国空军7个师以及河北沧州飞行测试训练中心。
在掌握了苏-27SK的组装技术后,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末表示希望从苏霍伊设计局和KnAAPO获得新型战斗机。新型战斗机应能使用精确制导空面武器,包括电视制导导弹和炸弹。新飞机还应具备更优秀的空战能力,配备最新的RVV-AE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新型战斗机的航电系统也将进行大规模升级,原有的仪表将被多功能全彩液晶显示屏所取代,通信和导航设备也将进行更新。电子对抗系统将包括一套新型电子情报系统,能够为Kh-31P反雷达导弹提供自动化的目标获取和选定数据。
中国还希望新“侧卫”拥有更大的航程和续航力。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新战机将装备空中加油系统和更大的内部油箱。中国方面还强调新机要能够在最大作战外挂和满油状态下顺利起飞。
升级过的新型战机满足了以上所有要求,被定名为苏-30MKK。1999年,中俄签署了购买38架苏-30MKK的合同,KnAAPO被指定为主承包商。拉缅斯科耶的RPKB仪器仪表设计局被指定为新型航电设备的开发商。
苏-30MKK的火控系统包含两套子系统:SUV-VE空-空火控组件和SUV-P空-地火控组件,后者能够通过四个多功能液晶显示器(前后舱各两个)显示所有观瞄/导航数据。这些组件能够和电子对抗系统中的L-150ELINT系统相配合,后者能够生成目标获得和选定数据,并将数据传给Kh-31P反辐射导弹。安装在外挂的APK-9E吊舱内的Tekon系统可以为Kh-59ME电视制导导弹提供目标数据。新的SUO-30PK武器管理系统由库尔斯克的航空自动化设计局开发,能够使武器发射准备过程更方便快捷。SUV-VE空-空火控子系统由RLPK-27VE(NOO1VE)雷达探测系统、OEPS-30光学探测系统、SEI-31-10综合显示系统以及敌我识别应答器组成。
其中OEPS-30系统又包括OLS-30(52Sh)光学定位仪和Sura-K型头盔目标指示器。尽管苏-30MKK的SUV-VE空-空火控系统看起来和苏-27的SUV-27十分相近,但其中大部分组件都经过升级或重新设计。
交付和升级
1999年春,KnAAPO完成了第一架苏-30MKK(编号501),同年5月19日,苏霍伊公司试飞员维亚切斯拉夫·阿弗扬诺夫驾驶该机完成了首飞;同年夏天,第二架生产型苏-30MKK(编号502)完成,不久又完成了另外两架(503和504)。到2000年末,这四架飞机连同T10PU-5飞行测试平台都成功通过了阿赫图宾斯克俄罗斯国防部国家飞行测试中心的测试。首批10架生产型苏-30MKK于2000年12月20日交付中国。2001年交付了其余的28架。
对于苏-30MKK的性能以及较短的交付时间(俄罗斯仅用了2年时间就完全履行了协议),中国方面表示满意,于是在2001年12月再次订购了第二批38架苏-30MKK,规定两年内交付完毕。俄方全力以赴,首批19架分两批于2002年8月和12月交付中国。
此后不久,中国希望进一步扩大苏-30MKK的装备数量——中国海军航空兵也希望装备该飞机。2003年元月,中国订购了24架具备增强的空地攻击能力的苏-30MK2多用途双座战斗机。这些战斗机配备Kh-31A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为此,该机的雷达也经过了改进,其SUV-VEP火控系统增加了其他组件(特别是额外的Baget-55信号处理器)。2004年2月起中国海军开始接收苏-30MK2,年底前全部接收完毕。据网络媒体消息,这些苏-30MK2装备给驻宁波的海军航空兵第4师(东海舰队)。
至此,中国服役的苏-27和苏-30的总数已经达到约280架,其中超过60%(超过170架)是俄罗斯原装的。
随着中国飞行员逐渐掌握了苏-30MKK和苏-30MK2的驾驶技术,对苏-27SK和J-11的升级工作变得日益迫切。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中国正在利用苏-30MKK使用的某些技术措施实施这些飞机的升级计划。
有专家相信中国和俄罗斯防务出口公司不久前已经签署了协议,由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和梁赞国营仪表厂联合作为中国苏式战斗机升级计划的主承包商和配件供应商。
有迹象表明,迄今至少已经有60架单座苏-27SK进行了这种改装。
中国眼中的苏-33
未来中国的航母舰载机只有两种选择:中国J-10先进战斗机的舰载型或者类似于苏霍伊苏-33的某种飞机,后者可能从中国许可生产的苏-27SK(J-11)改进而来,也可能直接进口。许多人认为中国选择苏式飞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专业人士相信在未来5到10年内,中国海军将需要100架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其中包括60架单座型和40架双座型。这些飞机将会在2010年以前开始交付,在5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完成交付。
和俄罗斯自己的苏-33不同的是,中国引进的苏-33可能将装备更先进的航电系统以及种类更多的武器,如装备苏-35多用途战斗机的某些系统和最新的作战武器。类似的武器和航电系统也将被用于苏-27KUB衍生出来的双座战斗机。
舰载机的动力系统也会升级。两种加力推力达13500千克力、使用寿命增加到4000小时的新型发动机也在研制中。一种是AL-31F的开发商NPO“土星”公司的一种已完成测试的升级型发动机,增加了风扇直径和数字式发动机控制设备。另一个选择来自AL-31F向中国的传统出口方——MMPPSalut制造厂(也称“礼炮”制造厂),该厂的AL-31F-M1改型发动机已经于2006年10月完成了测试,获得了认可。考虑到Salut和中国有长期的合作经验,它的方案可能比“土星”公司更有竞争力。从更远的未来看,这两家公司都准备向客户提供AL-31F的下一阶段改进型发动机。
苏-35——第5代战斗机的“表弟”
苏霍伊公司希望能够利用苏-35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在未来占据一定的国际战斗机市场。该机是“侧卫”家族的重大改型,苏霍伊试图以此填补当前各型苏-30MK战斗机与21世纪第2个十年后期将要交付的第5代战斗机之间的差距。苏-35同样寄希望于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业绩。
首架苏-35样机有望在2007年开始试飞,KnAAPO将制造4架试飞样机和一架静态测试样机。苏-35的生产和交付最早于2009年开始,将一直持续到第五代战斗机进入市场。苏-35同样寄希望于在中国市场取得业绩。
苏霍伊飞机在中国的路,也许比想象的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