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快速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
这是1989年在巴黎有20多个国家签署的《慢食宣言》中的文字。
初读这段文字,感觉比较吃惊,似乎有些矫情。吃是每个人自生而有的权利,干嘛还要用反抗这样带着硝烟味的词去争取呢?
不过仔细想想,道理就溢于言表了。吃是谁都会和谁都必须的事,但随心所欲的吃却不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权利。比如“慢食”就不是每个人能够说享受就享受的。对于那些还在为一日三餐奔波的人,怎么少花钱喂饱肚子是最实际的事情。
但是你到簋街之类的京城美食聚集地看看,每个餐馆都充满了急不可待的人,急着抢个座位,急着点一桌子菜(未必是最对自己胃口但一定是当下最流行的),急着囫囵下去,急着起身去赶下一个派对。他们一晚上的开销绝对能够支付一顿“慢食”美餐的费用,但吃饭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应酬的一个形式和理由。对于持“现代化就是快速化”的人来说,花几个小时吃一顿法餐是不可想象的,看看北京国贸地铁站脚不沾地、草上飞的精英们你就知道了。他们最熟悉的“商务餐”其实的含义就是“吃完了赶快走人”。
我们正在为廉价的快餐付出昂贵的代价。
对于经过艰辛拼搏而成为精英阶层一员的人来说,“慢食”是我们不能放弃的“特权”。
在京城的东北角,就有这样一群捍卫“慢食特权”的人,这家叫做“佳酩汇”的法餐厅,自开业伊始,就始终遵循着“慢食运动”的6个M为内涵的文化:Meal(美味的菜肴)、Menu(精致的菜单)、 Music(醉人的音乐)、Manner(周到的礼仪)、Mood(高雅的氛围)、Meeting(愉悦的面谈)。
“慢食运动”注重的是饮食的细节,“窥一斑而见全豹”,如同“宫保鸡丁”是考察川菜师傅手艺的代表菜一样,一家法餐厅地道不地道,从一些不起眼的餐点也能看得到。
焦糖布丁
比如“焦糖布丁”,所有的西餐厅都有的最常规的甜点,但真正能做到完美的口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佳酩汇”就敢夸这个口。第一次在“佳酩汇”就餐时,老板非常自豪地介绍:“我们这儿的“焦糖布丁”您在北京其他餐厅绝对吃不到,我可以保证您吃了以后下回来了一定点!”当时真有点将信将疑,但很快心中的狐疑便打消了。
上面薄薄的一层深咖啡色焦糖很撩拨食欲,本以为会是软的,但入口后便酥脆地爆裂开了,焦糖的甜与熬制中淡淡的苦味并存,构筑成立体的口感。
当盛一勺布丁放入口中,细滑的口感还有一点点的弹牙……!让我这个向来对甜品不上心的人也不忍停嘴了,难怪老板敢说那样的大话!
当然,一个敢在北京这样藏龙卧虎之地扛“慢食运动”大旗的法餐厅,他的资本绝不只有这一道小小的甜点,咱还得拿几道大菜来考评一番。比如他们的招牌菜“烤乳猪”。
这可能是一道很能代表“慢食运动”主旨的菜。仅从制作时间上就不是一般菜品能比的,厨师花36个小时通过低温加工,要的就是脂肪的完全融化,但丝毫不影响口感的嫩滑多汁。面对这样精心的作品,你根本不可能狼吞虎咽,再莽撞的食客也自然地细细品味起来了。这不正是“慢食运动”的精髓吗?——“通过慢慢咀嚼,恢复人类对美食的快乐!”
佳酩汇牛排
当餐后甜点上来时,我猛然意识到,我已经吃了3个小时了,但竟不觉漫长,餐厅柔和的光线配合上微醺的醉意,让人有种从里到外的放松,这“浮生”是偷得的么?如果是,我愿成为一名“神偷”。
告别时,抬头看见“佳酩汇”三个秀美的书法大字,我突然想起孔老夫子的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总结的不正是“慢食主义”的精髓吗?“精细”的“食”和“脍”反映的是“精致”的生活。
作为在中国高扬“慢食文化”大旗的法餐厅,“佳酩汇”真成了孔老夫子穿越时空隧道与法国美食界风云际会的完美合璧了!
在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我们先从舌头开始体味古圣先贤的智慧吧。
记住:,“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