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反对日伪金融渗透的主力军。由于采取了一系列高超的反渗透战略,使日伪货币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统治。根据地军民在同日伪的金融之战中,采取了多种斗争方式。首先是发行自己的货币,消灭土杂币,严禁日伪币在根据地流通;其次是运用灵活多变的策略,以伪币打击伪币,使法币沉淀于民间而不被日伪套取。再次是配合物资、贸易斗争,占领货币市场,严格控制对外贸易,限制伪币输入和物资输出。这样到抗战胜利前夕,金融阵地的争夺战形成了新的格局:在沦陷区,伪联银券的货币阵地已被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北海银行等根据地货币围困于大中城市之中。在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激烈的货币斗争,已形成了将伪中储券从根据地扫除的态势。从而使根据地货币如同敌后军事斗争一样,在经济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金银的掠夺与反掠夺
掌握黄金和外汇是世界各国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虽然因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放弃金本位使黄金失去流通手段的作用,但金银本身的价值仍被当做货币发行的后盾,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起着平衡国际收支、换取任何国家的法定货币的“硬通货”作用。有了它就等于拥有财富。有鉴于此,日军每占领一地,便挨家挨户抢夺金银首饰,并在沈阳、长春、哈尔滨、延吉等地设立黄金收买店,同时下令各日伪金融机构普遍吸收中国的金银硬币,在东北伪满政府设立满洲采金公司,垄断黄金开采。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各银行保险箱内的金银、宝物全部被日军抢夺,日军还组织汉奸化装成中国军人和难民,收买银元和铜镍币。此时,中国金银和金属辅币惨遭日军空前浩劫。据有关资料记载,仅伪满中央银行就搜刮黄金32,442,835克,输出黄金29,247,524克,输出银块19,767,194克,输出小洋113,345,113克,输出大洋169,588,201克。这些金银大部分用于换取外汇和购买物资,以图增强其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实力。
面对日伪在我国大量掠夺黄金和白银的罪行,如何进行反掠夺,成了当时金融界的头等大事。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顾问杨格建议由国家控制黄金,由银行收购民间白银。1938年10月21日,财政部采纳此建议,决定禁止黄金出口和运往沦陷区资敌。1939年8月29日,国民党政府明文取缔黄金交易,实行黄金国有。为达此目的,还在全国分为10个大区,指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设立办事机构,共有623处,以最快速度收购黄金和白银。经过层层努力,政府手中大约拥有600多万两黄金。为了避免外流,实行了严格监控。然而在抗战后期由于战争日益扩大和残酷,这些措施显得苍白无力,不少地方管理松弛,出现了混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