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新式的后装管退炮的仿制则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了。1905年,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成功第一门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管退山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4600毫米(放列全长3230毫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10-20发/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这门火炮除复进弹簧购自美国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制造总局自制的。不久,其它较大的军工厂局亦相继具备了仿制管退炮的能力,但生产数量极少。如1907-1908年间,江南制造局制造的七生半管退过山快炮仅六尊。
从以上洋务运动中清朝火炮生产情况来看,其重点在于要塞炮和船台炮方面,而陆军野战用炮的生产稍嫌不足,主要依赖从国外购置,但仍难以满足清军的需求。因此,在清朝后期的练、防各军中,李鸿章的淮军及直隶练军装备较好,如七十年代初李鸿章添置了新式的德国克虏伯后膛4磅钢炮114门,并仿德国炮营之制,成立了新式炮队十九个小营(每营170余人,配钢炮6门,略与西式炮兵连相仿。),用以装备铭军、盛军和亲军。除淮军系统和满清的八旗禁军(例如,八十年代神机营就装备了克虏伯4磅陆路钢炮8尊、金陵局造过山炮8尊)以外,其余各军在六十至八十年代装备的新式洋炮较少。例如,中法战争中,入越作战的滇军有一百二十余营,近五万人,但装备的新式克虏伯炮仅有十二尊;盛京地区编练的十数营的盛字练军,仅有炮队三哨;山东全省勇营数十营,仅有广武军的两营炮队,等等。不少练防勇营多无专门的炮队营,而采取在统领下直属的中营添置几哨炮队的做法。在清军的火炮装备中,旧制火炮仍占大多数,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均带来了显着的不利影响。八、九十年代以后,清军中的野战火炮装备略有改善。如东三省整编的练军已有克虏伯炮六十尊左右。光绪十八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曾建议“所有湘军各营及督抚亲军、新兵等营,应一律编立炮队”,并规定:凡统领五营之军由中营编成炮队者,营内前后左右四哨,每哨配炮六尊,共二十四尊;凡统领四、五营分营操练之军,每营配炮四尊。因此,当时两江的合字五营、新湘五营两军以中营专练火炮,每军装备两磅子后装炮二十四尊;老湘五营、督标新兵五营两军以五营分营操练,每军配炮二十尊;督标亲军以四营分营操练,配炮十六尊。
晚清进行了一定的海防、边防建设,要塞炮的购置和装备相对要好一些。从七十年代起,北洋在京师门户-大沽、北塘及其新城构筑了多个炮台群,装备大小火炮三百余尊,并以精锐的淮军盛字营和海防练军驻守。南洋在吴淞至南京段修筑炮台60余座,安放巨炮近百尊,以后又在镇江、江阴等处修筑炮台,安放新式后膛大炮。鲁、浙、闽、粤等省也在海疆修筑了一批新炮台。在内陆边防方面,西南各省以广西边防建设最好,计在中越边境修筑大炮台34座、中炮台48座、碉台83座,并购入大口径克虏伯火炮与中小洋炮分布于各炮台。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也在边地修筑了部分炮台,购入少量大口径要塞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