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湘军营制改为五百人一营。其陆师一营包括前后左右四哨(每哨两队抬枪、两队鸟枪和四队刀矛)和亲兵六队,其中六队亲兵中的第一、三两队配有劈山炮(其余四队为一队鸟枪、三队刀矛),劈山炮每队十二人,配炮两门。全营编制人数五百零五人,外加长夫一百八十名。共装备劈山炮四门,抬枪二十四杆,鸟枪九十九杆,以及刀矛。根据兵为将有的原则,若干营隶于一统领,称为一军,较大的军则在统领和营官之间设置分统一职。湘军中所用的劈山炮多为三百斤以下的前装滑膛炮,由1854年夏左宗堂在湖南巡抚幕中时所主持改良创制而成,为湘军所特有,以钢铁铸成,炮弹为群子,每放一炮可装数十粒,依装药多少可远可近,最大射程可达千余米,数分钟始能施放一次。湘军军制,以陆师的营制影响最大,不仅水师、马队的营制脱胎于此,而且以后的淮军、练军、防军、巡防队的编制无不以此为蓝本。
除了陆营以外,咸丰四年(1853年)曾国藩还编练了十营水师五千人。每营快蟹一、长龙十、舢板十,兵士水手四百二十五人。到咸丰六年湖口之战后,因大船损失不小,遂改定营制:长龙船八艘,舢板船二十二艘,全营有战船三十艘,兵士水手共五百人。水师装备的大炮基本为洋庄,即外购或自制之西式洋炮。快蟹、长龙船各装备有头炮两尊(重八百至一千斤不等)以及边炮四尊、梢炮一尊(以上均重七百斤);舢板装备有头炮一尊(重七、八百斤)、梢炮一尊(重六、七百斤),另有转珠腰炮两尊(重四五十斤)。
综观湘军营制,可以发现:湘军与绿营一样,并无建立独立的炮兵部队建制,仅在营下附属两队。此外,装备仍以旧式的劈山炮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外购不易;二是与洋人接触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还有一点是与曾国藩的保守思想有关。曾国藩自始就不认为洋枪洋炮为“利器”,他在给曾老九的信函中曾这样告诫道:“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鲍春霆并无洋枪、洋药,然屡当大敌。前年十月,去年六月,亦曾与忠酋接仗。未闻以无洋人军火为憾。和[春]、张[国梁]在金陵时,洋人军器最多,而无救于十年三月之败。弟若专从此等处用心,则风气所趋,恐部下将士,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无反己守拙之道,或流于和、张门径而不自觉。不可不深思,不可不深省。”
正因如此,湘军的装备长期得不到提升,对其作战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安庆、天京诸次围攻战中,湘军都是由“曾铁桶”通过长期围困,最后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太平军、捻军以后,曾系湘军大量裁撤,左系湘军远戍西北,湘军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备上,再难望淮军之项背。